001
上周五晚上快下课的时候,我正在收拾课间学生丢弃的废纸。突然田妞走过来怯怯地说:“杨老师,你能不能跟我讲讲《道德经》第十章?”
她飞快地看我一眼接着说:“《道德经》第十章我会背了,但是还不熟练。”按照我和她的约定是——一定是背熟了才给她讲解。
看了她这么诚恳的态度,我收起了想要责备的话。
因为上了一晚课,我有点累。于是跟孩子商量说下次一起讲,是否可以?孩子有点遗憾地答应了。
谁想她自己主动愿意说要录背诵的视频,录完视频,我问孩子:“你现在是不是开始有点喜欢背《道德经》呀?”
“嗯,之前觉得枯燥。现在背诵,一个是你要求,第二个是我觉得听讲解还挺有意思的,慢慢就习惯了。《道德经》我都带到学校了,偶尔会拿出来背背。”孩子回答我。
真好!又一颗种子种下了!
想想当初选择现在的这个职业内心是有过纠结的。虽然不是三尺讲台的教师,但作为艺术门类的兴趣学科,启蒙教育也一样重要。
因此这些年,我在书法教学中,教孩子临写的同时,也会通过不同方式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自己呼吸带来的平静;感受自然与字型的关系;感受音乐、舞蹈与书写的节奏把握;感受不同书家性情的表达;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传承的文化。
因为书法,不仅仅是把字型写端正,它是历史文化遗留的产物之一。我希望通过这些教导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或许多年后,当孩子们再次拿起毛笔还能感受书写的意义。
002
前天晚上看到刘润老师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关于写作的感悟。这篇文章他提到自己爱上写作的过程。
他说他上小学时,写了篇作文,得到了老师表扬。从此后,写作开始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开始发芽,一直到如今。
想想我自己爱好书法,并且喜欢读历史、文学类书籍。而且,我从小就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奶奶说爷爷除了爱好读书,知识渊博外,还有就是写大字。
方圆百里,哪家有什么要写的,都来向你爷爷求字。学生时代的我,也常常因为写字比较优秀,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多年后,我再次拿笔书写至今,想来就是那时种下了这颗书写的种子吧。
003
让田妞背《道德经》也是一样,我用孩子理解的方式给她讲解,也许她现在还不能全部有所领悟,就像她一年级时来跟我学习书法一样,那时候就是告诉孩子怎样的去写,坚持写,学会让自己平静下去写。
现在三年级的她,学习了几种字体后,慢慢也领悟了不同字体之间的联系,开始适应了书写的习惯。
种下习惯的小种子,待它长大,或许就变成了你我喜欢的样子。
以下是田妞这几年写的一些小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