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份,我开始阅读主打认知类的书籍。之前看到网上有人一天可以读完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便想着经过训练也可以有这样的速度。所以那段时间我阅读追求的是读书的数量,只注重投入高效的读书方式,总是忽略输出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读过很多书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成为很厉害的人。我甚至一度为不断变长的已读书目沾沾自喜,一直坚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同一时间开始阅读的小伙伴在写作上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而我却在原地踏步,心里开始焦灼万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见了《高效能阅读》。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从事营销相关的工作。本书是作者通过阅读百余册阅读方法书籍,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的实证之作,小至读书辅助工具的选择,大到个人云端数据的建立面面俱到,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提升阅读质量。此外本书的原版目录结构是为商务人士制定的。2013年经过再版,改变了目录结构,使其满足了各类水平读者的需求。
《高效能阅读》提出读书的终极目标是输出,要为了写而读。
本书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改变观念
通过绕道读书、游牧读书、寻找“座右书”等方式扫除读书障碍,培养读书体质;同时积极创造读书环境、清理阅读误区、找到读书的内在动机,改变读书意识。
二、提供技巧
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无论目录还是章节,通过泛读技巧多次、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并做好标记,先预测书中内容再利用精读技巧仔细关键词的前后部分加以验证。这时把自己阅读后的意见,想法,写在书本的空白处。若是商业类的书籍,通过阅读标题和黑体字,就能大致掌握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根据谷歌的“70:20:10模式的投资基准比,挑选适合的书。一般把读书的七成投资在垂直阅读上,选定一个主题,深入思考,建立好“主场”;两成用于和深耕领域相关,一成用于挑战未知领域,孕育出新的知识,使主场的知识掌握进一步深化,实现知识立体化。
在读书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训,并加以实践并确认,找到“文章范本”形成“自己的文体”,使其“转换”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三、拓宽视野
利用读书卡、日记、照片等建立数据库,并懂得利用当下的科技将其在云端聚合,进而为产出做准备。
通过这本书我对阅读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先从作者的生平轶事开始阅读,然后再一点点的挖掘。
二、降低阅读的门槛,从最薄最简单的入门书籍开始看,也可通过去现场听作者的演说之后再开始阅读。
三、遇到不喜欢的,无趣的或者对自己没有用的章节可省去不读。
四、带着问题阅读,要有意识地寻找关键词。
五、学会做标记,记笔记,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数据库,并懂得转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主场。
六、不要盲目相信书籍,要有自己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