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文丁杀害周国国君、西伯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即位后,大力整顿兵马,想要报父仇。文丁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派王子羡(帝乙)率兵镇压。商王子羡带着小儿子殷寿出征。殷寿力大无比,勇猛绝伦,能赤手空拳打死猛兽。他作为殷商王师先锋,驾车到周军阵前致师(挑战),将周军先锋斩落车下,商军士气大振,乘胜发起攻击。然而姬昌冷静地指挥作战,两军打得难解难分,在日落之前各自收兵。王子羡、殷寿父子与姬昌在初次较量中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深夜,殷寿大胆地独自潜入周军营地与姬昌见面,表达了自己父亲主帅王子羡招安的意愿。殷寿口才很好,让姬昌意识到硬碰硬没有好结果。俩人越聊越投机,惺惺相惜。第二天,姬昌与王子羡达成了停战协议,周再次臣服于商。姬昌也随王子羡、殷寿父子去朝歌朝见商王文丁。
此行让姬昌进一步了解到小邦周的实力远不能跟大邑商相比。他在朝歌住了一段时间,与王子殷寿意气相投。由于文化差异,姬昌看不惯殷商笃信鬼神、动不动以活人献祭的传统。而殷寿也对殷商王朝里神权压制王权的传统不满。俩人都更重视人的力量,主张王权大于神权,人王比鬼神更重要。周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殷商,但在精神文明的层面,反而比殷商更早实现政权世俗化。殷寿表达了自己改革殷商传统,提升王权,减少人牲的志向。姬昌一度折服于殷寿的英雄气概,暂时放下了父仇,表示将来殷寿为王,一定做他最忠心的“西伯”,辅佐他平定天下。
姬昌用蓍草为殷寿卜卦,问殷寿能否成为天下共主,却得到了一个先吉后凶的卦象。他如实告诉殷寿,殷寿当时豪迈地表示,如果天命在我,必能逢凶化吉。然而他回去后悄悄按照殷商习俗占卜,结果仍是先吉后凶之兆,而且殷商王朝将灭于西土之人的手中。殷寿沉吟片刻,一脚踩碎龟甲,杀了占卜的贞人,以防泄密。但猜忌的种子从此埋下。
商王文丁死后,王子羡即位,是为帝乙。殷商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恶化,战争不断。帝乙为了安定西部,专心对付东夷,与姬昌联姻。姬昌考虑到周国势力尚弱,需要殷商王朝这个后盾来打败西方戎狄诸部。双方一拍即合,发生了“帝乙归妹”事件。殷寿护送太姒嫁给姬昌。他也与姬昌歃血为盟,相约分别替天下共主帝乙扫平东方诸夷和西方诸戎的叛乱。殷寿迷信绝对的武力,而姬昌认为光靠武力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俩人理念不同,开始有了一丝隔阂。
双方各自征战多年,打了许多胜仗,回朝歌献俘时才有机会相见,谈论未来如何治理天下的大计。然而也正是在此期间,姬昌渐渐察觉,太子殷寿虽然是个志向远大的英雄,却隐藏着比商王文丁、帝乙更加残暴的一面,将来会成为一个轻视人命的暴君。姬昌对外征伐诸戎,对内以仁政治国,西伯的威望越来越壮大,周国也成为真正的西方诸侯之长,实力仅次于天下共主。西伯姬昌极力对殷商王朝表示恭顺,但对是否像从前那样效忠太子殷寿感到困惑不已。
帝乙死后,殷寿即位,是为帝辛(商纣王)。他一反传统,挑战神权,以一系列霹雳手段强化王权,结果大大激化了殷商贵族集团的内部矛盾,让东方诸夷趁机再叛。帝辛派兵铁腕镇压,杀得人头滚滚,报复手段极为血腥。不少诸侯怂恿西伯姬昌带头反商报杀父之仇。西伯姬昌没有同意,但也对帝辛的宠臣崇侯虎屠城杀降的举动大为不满,不愿再出兵协助帝辛的殷商王师讨伐反叛的诸侯。此举让商周之间的潜在矛盾进一步激化。
由于周国在西部的势力急剧壮大,再加崇侯虎等人的挑拨,帝辛对西伯姬昌的信任荡然无存。他召姬昌入朝歌时,借故将其扣留,一度想杀死姬昌。此事打消了姬昌对殷寿最后一丝幻想。他下决心忍辱负重活下来,让子子孙孙向殷商王朝开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