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0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学习心得:
克、伐、怨、欲,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状态,“克”就是说一个人好胜心很强,“伐”是指一个人自吹自擂,“怨”则代表一个人总是满腹牢骚,“欲”就是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尽管这四种状态都对人有害无益,但我们成功克服这四件事就能代表我们达到了“仁”的状态吗?孔子给出了否定答案。孔子认为克服上面这些事只能证明你这个人真难得,你真的有心了,但却并不是仁。因为这是你不断提醒自己、反复克制自己的结果,而“仁”应当是一种从心而发、自在本真的状态。所以说,做人不用那么“使劲”,时刻鞭策自己有可能用力过猛,其实只需要生动活泼地每天好好生活就够了。
孔子不会轻易把“仁”授予某个人,梁漱溟先生说孔子身上有一种很重要的品质是“不找”,而文中克、伐、怨、欲是一种很用力修炼的过程,而修炼的真正目标是可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做人不用那么“使劲”。
0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怀居:留恋家室的安逸。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士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士人了。”
学习心得:
在孔子眼中,一个人不能整体就想着让自己生活的很舒服,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没了斗志。孔子理想中的士,具有安贫乐道的美好品格。他认为,如果士人贪图安逸的生活,就失去了作为士的资格,很多事就做不成。
0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孙”通“逊"。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学习心得:
这里展现的是一种生活的策略。这让我们联想到季羡林先生的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这也是一种在“邦无道”的时候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也就像一句著名的话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0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学习心得:
中国古人有一个三不朽的说法,不朽有三个境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因为有德之人,他们的言谈、言语是由内心向外不自觉的流露出来的。而无德有言的人,是需要挖空心思去杜撰去拼凑的;与此同时,你会发现,仁爱的人,从内心是仁义的所以勇敢;但勇敢的人很多时候未必仁德,完全就是鲁莽的。这里其实讲的是人要有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品质、气质,这个很关键,也是人的核心所在。
仁者必有勇,也告诉我们:爱就是你的铠甲。如果一个人有仁爱之心,爱家人,爱朋友,爱他人,那么在他关心的这些人陷入困局之时,他一定能够为他们挺身而出,为他们做那些可以称之为“勇敢”的事。当你的心中有爱、有想要守护的人时,就像是穿上了一副铠甲,从绵延生发的爱中汲取能量,再到某一日喷涌而出,赋予自己无尽的勇气。所谓“仁者无敌”,也就是如此了。
0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也作“南宫括"。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学习心得:
读这句话,你会发现羿和奡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但未必就是好的。而像禹稷是那种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