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缘起与导引

作者: 淘淘的山茶花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21:17 被阅读2次

    美学的组成部分

    生活审美的各个部分(衣食住行娱乐)

    艺术的各个领域(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及其专门理论

    哲学(宇宙,人,文化历史的总体性论述)

    西方美学理论存在形式:

    1. 一般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黑格尔《美学》,桑塔耶那《美感》,丹纳《艺术哲学》)

    2. 论某一个或几个主要概念的著作(柏克《论崇高与美》,沃林格《抽象与移情》)

    3. 对多个艺术部门进行比较(莱辛《拉奥孔》)

    4. 仅为某一艺术门类的著作(亚里士多德《诗学》)

    中国美学理论存在形式:

    1. 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刘熙载《艺概》,李渔《闲情偶寄》)

    2. 部门艺术论著(荀子《乐论》,孙过庭《书谱》,石涛《画语录》)

    3. 以书品画品诗品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又分两类:一是形式松散但论题集中的“品”(谢赫《古画品录》);二是形式和论题都松散的“话”,(欧阳修《六一诗话》);

    4. 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诗品》)

    西方的第一二类,使得第三四类明显地成为美学,而中国没有西方的前两类著作,因此全部四类都没有走向一种美学的概括。

    研究要义:

    不但要从现代学科体系的高度总结出中国美学史的形式结构,而且要客观地呈现古代文化丰富的审美内容,并进一步解释古代文化独特的审美把握方式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只有以不为当代所用的心灵去研究中国美学史,研究成果才能真正为当代所用。

    界定概念:

    中国美学史,指的是从远古到清代末期的审美理论史。

    断在中国进入统一世界史之前,不仅是强调一种中国史的不同历史阶段,更是以轴心时代和分散世界史的观念强调中国古文化的独特趣旨。

    研究目的:

    1. 呈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社会生存方式及与这种方式相适应的宇宙观,生于这种宇宙观中的文化理想与目的,以及中国文化独特性格的形成,发展与内在矛盾;

    2. 呈现中国审美的独特风貌;

    3. 呈现中国思维在审美上的独特把握方式和理论形态。

    基本思想与方法:

    一. 文化大线:

    1. 定型期:从远古到先秦,即从远古到轴心时代;

    2. 前期:从秦到唐,即中国文化性格从轴心时代的定型,发展到高峰的时期;

    3. 后期:从宋到清,是中国文化向新的形态转变,因西方文化的侵入而终未完成的时期。

    三个时期既断开又互相关联形成整体:

    从远古的特殊因素中,可以理解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特色的成因;

    宋代转型之后,一方面后期文化在寻求自己的生成逻辑,另一方面,前期的逻辑仍在后期继续推进发展,逻辑纠缠使得认知变得复杂。

    二. 美学分期:

    1. 从远古向先秦的转化:文化概念从原始思维——理性思维;

    2. 先秦时期:文化结构的形成及审美方式的确立;

    3. 魏晋南北朝:理论形态的产生,特别是把握范式的形成;

    4. 唐代:理论形态质的完成(以理论的出现和司空图《诗品》为标志);

    5. 宋元:前期审美境界继续发展,并在后期文化转型新质的刺激下达到顶峰(以文人画理论为标志);

    6. 明清:A.明朝审美新潮的出现(李贽)及进入清代后的蜕变(李渔);

    B.美学理论在小说戏曲理论的冲击下出现的新质,及对中国美学整体理论的贡献;

    C.以市民趣味为背景的士人生活趣味对美学理论的深度开拓;

    7. 前后期冲突中的总体整合,呈现了情况复杂的美学理论总结期。

    整体思路:着重说明中国美学史的整体逻辑,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核心。

    三. 讲述方式

    以现代的组织方式显现古代的材料:

    古代各门艺术虽未曾统一论述,但在分别论述中有统一的方式——

    1. 艺术核心上,以“气”为根本;

    2. 艺术结构上,以神,骨,肉,作为结构概念;

    3. 组织上,以“品”的方式加以表述。如诗品,画品,书品,文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美学史|缘起与导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lo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