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诗有感

作者: 忘忧草思无邪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00:26 被阅读1次

                读诗感观

          拜读师兄大作,在下甚至欣赏赞叹,自叹弗如远甚,才疏学浅。赞叹之余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打弗乱说,望不以为意。

        古今文章之事,虽个人风格迥异,然大体神魂略同。作者所受之教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所思所想不同。自然行文不同。但无论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天才。杜甫“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的沧桑。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傲与“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自信,是“凄凄惨惨切切”的悲凉与“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悔恨。无论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愁惆,还是“花自交相映”的雅致亦换“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朦胧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咏史也好,咏物也罢,感时伤逝也好,借古讽今也罢。无论何种风格,都是作者因自己所思所想结合个人经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血泪书写凝成的精魂。

            行文者应如行云流水,以自然为美,以结构为骨,以思想为魂。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讲究行文从心出发。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物,留自然之情,因而成为一流文学家。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尊从自己的内心而写作。由此可见,从心出发,自然观物是行文的第一步。

            大家都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且把此句分开来看。首先作者应留心生活,且擅于把对生活,对天下人、天下事,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化为心中所感,再下笔行文。由此可见,立足生活,是行文之根基也。即使艺术高于生活,是经过装饰美化而生的产物。那何以把心头所感化为艺术呢?

          个人以为。行文之要素主要有三点,立意、结构、语言。首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精魂。文以载道,一篇具有高度思想价值的文章,能够引人向上向善,阐明宇宙人生真理的文章等等才是好文章。鲁讯之所以被官方钦定为六大文豪之首,个人以为主要源于他的文章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唤醒了国人麻木的思想,满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倘若一篇文章没有高远深刻的立意与布局,就没有灵魂。语言再华美动人,也是美丽的垃圾,是被吸了血,抽了精的奄奄一息的人。失去了立意的文章,犹如草木失去了泥土,游鱼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海洋。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是承载交通与重量的桥粱。有了精晰而完善的主体才能更深刻地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失去了完整结构的文章,立意再高远深刻也无法被清晰的阐明。是残缺了身体的废人,是无法站立的爬行动物。

          语言是一篇文章的装饰与点缀,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像即使是豪宅没有华丽的装修,也是空洞简陋的房子。无法让人驻足欣赏,更别说品味它的内涵。优美而恰到好处的语言修饰也能强烈地反映文章的主题。

              因此,对一篇文章而言,立意、结构、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此篇诗文来看。作者整体行文流露出一股逼人的浩然正气与杜甫诗史般的历史沧桑感。且文章立意高远深刻,引人向善,引人入道。但自古邪淫,放生是多少道学家劝了千千万万回的旧题了。然此文劝出了“开国何茫然”的豪气,“敢将日月换新天”的威武,以刄“留取丹青照汗青”“要留青白在人间”的英雄壮烈与浩然正气。如排山倒海,风雨欲来一般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睱。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英勇豪烈。

            作者文学功底深厚且饱读诗书,将佛法,国学与历史等融汇贯通。引用古圣先贤之范例同样阐明了放生的功德与好处。只是所传达之佛理未见深刻,对放生于世间的功德有言,而对其出世功德无言,毕竟学佛是为了生死。不如结尾引用高僧大德出世之例,实乃行文立意的超越与升华。此外行文主要在抒发个人胸怀的基础上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体悟。可由自已亲身经历写起,再逐步由古圣先贤过渡到高僧大德,真情流露,也更亲切自然,打动人心。文采华章亦属难得,但气势与胸怀才是天纵奇才的象征。

          最后不得不由衷岁赞叹师兄的天纵奇才,神才之笔,于此良宵佳节,写下此等传世佳作,济世良文。供我辈詹仰学习,留后世传颂敬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诗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ud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