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游 下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上章我给大家讲了几个代表天津历史的景点,这章我要带大家进入慢慢被淡忘的几个有天津历史文化、故事的古迹,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不在被人所知。
来吧,跟我进入这次的第一站!我要带大家去红桥区的吕公祠。
我的城市天津吕公祠: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南测的吕祖堂内。吕祖堂原是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当时为永丰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后,改为吕祖庙观,定名为“吕祖堂”。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国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吕洞宾,后殿供奉北斗元君,两侧有药王和药圣。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岁次庚子,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盐山、庆云、静海县数千名义和团战士到达天津,将总坛口设在吕祖堂内,团员们日夜在月台上练拳习武。吕祖堂濒临南运河,距天津城西门仅三里地,津西各县义和团来津时,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的首领张德成,林黑儿,刘呈祥等经常来此举义拜坛,与曹福田共商对敌斗争大计。攻打紫竹林租界,攻打老虎头火车站和天津城保卫战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决定的。义和团运动史上重要的文献、曹福田致各帝国主义的“战书”也是在这里拟定的。吕祖堂坛口成为天津义和团运动中最重要的遗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坛口遗址。
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和团吕祖庙坛口遗址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保护。1962年被列为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初国家文物局直接拨款进行修葺,共搬迁居民17户。对前殿、后殿、五仙堂、回廊等进行了全面翻修,并重新设计了山门,当年10月竣工。为纪念义和团运动,经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在此筹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经过紧张的筹备,1986年1月1日建成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对外接待观众。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反映义和团运动的纪念馆。
曾经的历史以不复存在,满院子杂草丛生,无人管理,看着这悠久历史的古老的建筑,慢慢的被人淡忘,无比的痛心,这也是天津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啊!
第二站我们来到河西区的挂甲寺,我给大家讲讲它的故事!
我的城市天津 我的城市天津挂甲寺:挂甲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中环线邻近海河的地方,原名叫庆国寺,改称挂甲寺的原由,说起来,要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了。挂甲寺在天津的历史上可谓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具体的修建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时该寺已经存在,如果按照民间传说,挂甲寺可能修建于唐朝以前,果真如此,挂甲寺将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可惜,即使在史书中,也只是记载据传说修建于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隋唐时期!
挂甲寺位于挂甲寺庙东胡同18号。古称庆国寺,相传,挂甲寺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多年历史。
《天津县志》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 传闻云:当年大唐征辽奏捷,驻军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当年挂甲寺“栋宇嵯峨,象设赫濯,遐迩士女,瞻谒云集”, 香火旺盛。挂甲寺历史上曾建三次,第一次在明朝 万历年间,第二次在 清朝末年,第三次在1944年又重修山门。至建国前禅寺已倾圮。现存前殿、后殿,为清末所修,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前殿为五檩十二柱,后殿为十檩十八柱,房脊中置龙头。禅寺建筑群为单层,宏伟壮观,错落有致,布局协调,色调明快,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基本保持原貌。现寺院由河西区人民 政府拨款,重建扩建。1994年5月动工,1997年7月竣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田蕴章等名人为挂甲寺题写了 匾额和碑记等。
挂甲寺原名“庆国寺”,传说公元698年, 唐太宗御驾征辽奏捷,大将军 尉迟恭率军在此地修整。 尉迟恭与许多官 兵将身上的甲胄脱下来放在寺院周围晾晒,一连数日。在此之后,周围的住户 便将寺名改叫挂甲寺,而寺院的 和尚也只好按照乡邻的意思更名成了挂甲寺。由于寺院历史悠久,素负盛名。历代 文人墨客,文官武将,不辞艰辛,来寺朝拜。挂甲寺初期仅仅占地两亩半,由山门、观音殿、 大雄宝殿组成。古往今来,岁月流逝,古寺亦历尽沧桑,屡经变迁,几度盛衰。加之历史原因,寺院部分被毁,佛事一度消沉。在张良相开始集资重修之后,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座新的寺院便建成了。随着万世德抗倭援朝的胜利,张良相与部下们回到了天津,按照当初许下的誓言,张良相与手下将官将盔甲挂在挂甲寺以示还愿。一时间,武将们在出征讨伐之前要到挂甲寺拜祭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而挂甲寺的灵气也愈发得到传扬。从此以后,寺院 香火旺盛,每逢阴历二月十九, 观音诞辰之日,开寺朝佛, 善男信女,香客游人,聚集寺庙,进香膜拜。 万历二十八年,当地一位姓刘的文人为此特意撰写了《重建挂甲寺碑记》,记载当时挂甲寺的繁荣景象,可惜的是这块碑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但碑文还可以从现存的天津志书查找到。
相传唐太宗于贞 观十八年也就是公元644年征东归来,路过大直 沽时发现庆国寺,便在此解甲休息。还有更细的 传闻是:当时陪在太宗身边的,是大将尉迟恭。而太宗还一时兴起,向献茶的僧人慈航要来纸笔,亲书“挂甲寺” 匾额一方,嘱咐 和尚将庆国寺改名为挂甲寺,以此作为凯旋的纪念。
不过 传闻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在庆国寺挂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边的大将尉迟恭,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见的这位威风凛凛的 门神尉迟敬德。
不管 传闻中的主人公是唐太宗还是尉迟敬德,庆国寺在唐代就已存在,从来就没有人怀疑过。而庆国寺后来改称挂甲寺又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历史依据,可以从 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刘生甲所撰的《重建挂甲寺碑记》中看到。只是,挂甲寺确切建于哪个年代,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追踪 佛教传入 中国的历史我们知道,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后,几经起落,到隋代,由于隋文帝的着力倡导,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传播方面,表现为在民间的深入。而挂甲寺建立最初的寺址,是在“大直沽迤南三里许”的大 孙庄, 大直沽也还只是一个寨子的规模,远不是城镇,因此挂甲寺的所在地可谓是标准的民间,这与 佛教在隋代发展的特征相合。由此再结合相沿的唐代即有庆国寺的说法可以推断,挂甲寺的建设年代,很可能就在隋末唐初,也就是说,挂甲寺至今,至少已历经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称得上是津门第一庙。
在天津市里的几个寺庙里挂甲寺可谓是历史悠久,不过它的香火没有那几家寺庙旺盛,寥寥无几的游人,曾经拥有的辉煌,已成往事!看着它在这世间,慢慢的被人遗忘!这可有千年的历史啊!
如果有来天津旅游的读者朋友,可以来看看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寺,不要让它在人们的脑海里消失淡忘!
这一站的景点历史故事已成历史,消失在这世间!
铃铛阁,天津的三宗宝之一,它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没有人见过它!我就给大家讲讲它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吧!
我的城市天津 我的城市天津 我的城市天津所谓“天津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阁”不读gě,而读为gǎo)”。
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铃铛阁,初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
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藏经阁,重檐四出,甚为壮观。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呼为铃铛阁。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学大师朱彝尊曾为文以记其事,并描述其登临时的感怀:“夕阳在衣,风铃铮然;翔鸟上下,为之目旷神仪。”光绪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烧及藏经阁,房子及所储存的大藏经都化为灰烬。1901年,严范孙、高凌文、王世兰等倡议以稽古书院旧址改办新式中学,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名为天津普通中学,其沿革为今天津三中,现址为铃铛阁中学,在其校旗校徽上,铃铛作为其主要标志。
铃铛阁早已焚毁了100多年,但这个名字却长久流传下去,因为由它派生出诸如铃铛阁大街、铃铛阁北胡同、铃铛阁大胡同、铃铛阁西胡同、铃铛阁中学、铃铛阁小学、铃铛阁街道办事处等一系列地名。另外,在红桥区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关大街之间,原有一条阁(gǎo)外大街,这个“阁”是指供奉观音的过街楼阁。这条街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995年拆除,建成芥园道。碑文蒋诗在《沽河杂咏》中有:“津淀城西稽古寺,藏经高阁号铃铛。”的佳句。清代先贤樊彬《津门小令》写到:“津门好,何必慕乘鳌,铃铛千寻藏贝里,鼓楼十里吼蒲守,尺五接天高。”。
乾隆《天津县志》卷八附“坛庙”:“稽古寺,在西北门外西北隅,万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经阁。”这里的藏经阁,便是铃铛阁。同治《续志》:“海会寺,在城西稽古寺西,元至正间天竺国僧海会结庵于此,故名。明万历年间重建。”显然,这两条记载有不同之处。但天津著名地方志学家高凌雯却用他的解释,解决了两者的矛盾:即万历时所建的稽古寺在海会寺旁,元朝时建海会寺,在明末时倾圯,并入稽古寺。《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附“寺观”说:“海会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间天竺国僧海会结庵于此,故名。旁为稽古寺,明万历七年建。其后,海会寺圯,以地并入稽古寺。”
旧照藏经阁原是海会寺的建筑,后并入稽古寺,成为它的附属建筑物。“阁两层,宽五楹,飞檐四处,如鸟张翼。”“藏经阁”共两层,但基础高在一丈多。屋顶飞檐突出,画梁雕栋,庄严华丽。为了宣扬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飞鸟的破坏、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悬挂48只风铃,长一尺多;微风吹动,铃声由近而远,好像波浪一样,清澈悦耳。声音可飘扬二、三里,为这一带居民平添了异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铃铛阁声明大噪,遐迩皆闻,反凌驾于稽古寺之上
省立中学记阁里藏有十六柜佛经,其中的《大藏经》包括了几乎全部的汉语佛教经典,还有贝叶经,这些经典版本是很珍贵的。康熙年间,由天津道署捐资重修稽古寺,请来江南名匠,仿照黄鹤楼修葺一新。同时,扩建了平房数间,以作考文之需。阁内的藏书楼中,书笺大部分是当时的名流所捐赠,多为稀世之珍。海内孤本达数百种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余种)以及六朝写经四十卷最为珍贵。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晒经节”。到了那一天,阁内的全部藏书均置于阳光下曝晒,蛀虫防腐;同时借此良机任人阅览,以飨读者。当时津门的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先睹为快,一时盛况空前。
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二十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建筑及藏书遭焚毁。
读者朋友,你们所在的城市里,也有像我讲的这样不为人知古老建筑、文化故事,要保护好被人淡忘的古迹,不要让这些古迹消失在这世间的长河中!保护它们,为了后代子孙可以在看见这些历史!
谢谢读者,下章我要给大家讲讲天津桥的历史故事和景观!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