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其人
二、日记介绍
三、日记流转
四、日记展示
五、个人心得
一、作者其人
李慈铭(1829——1894),清末著名文史学家,号莼客、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是清末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其清高狂放,以致遗世有“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讥。
二、日记介绍
《越缦堂日记》是李慈铭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
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章国事、经史考订、自著诗文、友朋交游、朋踪聚散、家计裕困、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因此,该日记也可谓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他三者为《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记》)之首。
早在李慈铭在世时,《越缦堂日记》就被“士友多传抄之”,同治、光绪间文人圈内甚至有“生不愿做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之语。
日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士林争以一睹为快,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鲁迅、胡适、黄裳、孙犁等著名学人都有所撰述。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坦然承认自己重新提起写日记的兴趣是受了《越缦堂日记》的影响。《越缦堂日记》已列入台湾国中国文教材之一。
三、日记流转
《越缦堂日记》的出版经过极为曲折,前后历时六十余年。
1894年末,李慈铭病逝,遗留日记手稿七十余册。当时,沈曾植、缪全孙等人曾极力推动将日记付梓,曾经师事李慈铭的樊增祥“以速刻自任,索最后一盒(日记)去,卒未刻”。
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王幼山、王书衡等及学界二十余人的共同捐助下,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以《越缦堂日记》为其名影印出版了遗留六十四册日记稿的后五十一册。(内容为李慈铭1863~1889年间的日记)。《越缦堂日记》影印出版后,士林争相一睹为快,誉之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
《越缦堂日记》出版后,蔡元培根据李慈铭的遗愿拟将剩下的十三册日记(1854~1862年间日记)进行分类节录出版,后经钱玄同倡议,仍将剩余的十三册日记按前五十一册之例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线装本影印出版。这便是《越缦堂日记补》。
而樊增祥带走的李慈铭暮年的日记手稿(1889~1894年记)则如泥牛入海,音信全无。尽管各时期都有热心人士呼吁追寻,但始终没有下落。直到1980年才有幸被发现。这宗重见天日的手稿后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于1988年影印行世,名《郇学斋日记》共九册,至此,李慈铭日记始以完璧面世。
四、日记展示
五、个人心得
李慈铭先生不仅才华卓越,而且勤奋笃学(不论如何贫寒)、笔耕不辍。这两点中,尤其是后一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去认识晚清的真实情况、去记录思考人生点滴,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愿经典永流传,让更多人来记录自己真实的一生过往,留住芳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