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性君子( iiiyioo )
首发:微信订阅号iiiyioo,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看到标题,估计会有人抨击我。起初,我也是持反对意见,想大骂“愚民”、“奴化”的“三纲五常”封建思想的开山鼻祖——西汉的董仲舒。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错在自己的“燕雀”之心而不知董圣人的“鸿鹄”之志。
此篇论述董圣人“三纲五常”封建道德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的情况下,使华夏文明传承延续千秋万代?
01 “三纲五常”的渊源与是非
首先,我们先明白什么是“三纲五常”?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白虎通·三纲六纪》
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汉·王充《论衡·问孔》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阐述“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不知董圣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三纲五常”的由来。(网上有很多文章错误引用“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实际为明朝的陈仲琳《封神演义》内容,而非儒家文典)
其中,纲在《说文解字》中为束丝网络凸出维系之总绳是纲之范式,本义为提网的总绳。衍义为关键的部分,如纲领,纲目。提总绳,网必须顺着总绳的方向,所以有顺从、服从的意思。
那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臣子要顺从君王,子女要顺从父母,妻子要顺从丈夫。难道这是教育培养老百姓不反抗、绝对服从的奴性吗?
几乎所有人会这么认为,这是儒家思想为了封建统治进行奴化愚民的政策。
一是,教化臣民: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化天下,使民顺之。
二是,禁锢思想: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维护秩序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合理性、合法性做辩护,规范和禁锢民众思想与言行。
如果,是这样的理解“三纲五常”,估计儒家代表孔老夫子要跳出来骂人了。
首先,最早提出三纲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
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而后,有孔子言:
君待臣以礼,臣事上以忠。——孔子《论语.八佾》
而后,孟子言: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而儒家思想对伦理进行描述:
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所以,三纲五常最原本的思想出于法家,而后发扬光大于儒家,然后到董仲舒那里就被“改造”了。
02 “三纲五常”的思想“图谋”
那么为什么要“改造”儒家思想,又是出于何种深层次的“图谋”?
起初,西汉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实现文景盛世。又时逢吴楚七国诸侯之乱,统一的汉帝国面临着分裂。时任博士的董仲舒主张“集权削藩”观点,从儒学经传《公羊春秋》中寻到"大一统"思想。
于是,董仲舒就以儒学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后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三纲五常”作为思想根基。首先,“三纲”有服从、顺从之意,也是集权“大一统”的基石;而“五常”是以道德伦理教化民众从善,所以“三纲五常”可以理解为“使民顺而不争”。
“三纲”与“五常”之间相辅相成,充分且必要。“三纲”的“顺昌”基于尊“五常”;否则,不行“五常”,则“三纲”“逆道”,那么君不仁,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难孝;夫不正,则妻无情。如果董仲舒不提“五常”,那才是真正的愚民、奴化思想。
在古代资源贫乏,读书难,更别想像现在信息发达的现代了。所以更容易通过“包装”儒家思想以“教化”民众。
03 “教化”的结果,两千年文明延续
那么“禁锢”、“教化”的思想是否有效,又有哪些可疑之处值得深思呢?
首先,从文明延续的角度。世界上其他的几大文明古国文明都已断代与消亡了,唯独中华文明仍然延续着两千年的辉煌,依然能够雄居东方,值得深思。
从“禁锢”、“教化”封建思想的角度,也没有哪个皇朝因所谓的“三纲五常”而千秋万代长存,反而是历朝历代的君王与统治阶级不尊“五常”而礼崩乐坏、分崩离析,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与起义反抗的历史,值得深思。
这难道是“禁锢的文明”应该存在的现象吗?
西方著名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所以,中国人对文化、文明的认同,强于人、种族、国家的认同。就是因为这种“文明认同”,在统治阶级更迭中仍旧焕发活力,传承千秋万代而不衰。
若非集权的“服从”的思想(主权大于民权,服从团队组织的思想),而是强调民权大于主权价值观和自由观念治国安邦,那么我们将会会处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争霸的时代,就像如今的欧洲小国林立与争斗不休的一盘散沙局面。
所以,文明延续两千年的朝代更迭而辉煌不衰,以大国姿态雄踞东方而不凋败,自有“三纲五常”思想为基础的存在道理。
04 礼仪之邦的反思与觉醒
从文明礼教的角度,无论“三纲五常”是否奴性,至少我们当今的社会张扬个性的一代,没有禁锢思想的一代,没有被教化的一代,反而缺少了敬忠而以下犯上,缺少了孝道而子孙忤逆,缺少了恩爱而劳燕分飞,还有什么仁、义、礼、智、信呢?
如今礼数有乱,孩子称王,夫妻两心,上下不义,也许我们得到了所谓“自由自在”,但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做人的伦理根本,失去了封建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
其实,我们丢失的不是思想,而是文明;尽管文能载道,但是,人,才是文明传承的根本。
就如同一个外国友人问一个中国人“你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礼仪之邦,你们的礼在哪里?能告诉我们吗?”
好在“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开始了“追根溯源”,重拾国学经典。就像给孩子起名字一样,从鲁迅书中的“论斤按两”、“阿猫阿狗”,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词名风潮,再到改革开放的洋文洋名,而后到如今的翻阅四书五经。
05 结 语
当我们学会说话,学会批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闭嘴?文明的是非与否,存在不一定合理,但一定有其道理,至少从文明的生存与可延续上有其存在的道理,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如上观点,本君子小感而发,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