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走入菜场,看到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摆满各色蔬菜,整整齐齐,新鲜水嫩,或者有些蔫软不太新鲜的,陈摆在一边,价格比较便宜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从没有看到过烂菜堆放,即使有个别的,也早被货员捡了出去。这时候,我的脑子里总会闪现出一副画面,一堆堆像小山一样的烂掉的西红柿,汁液肆流,惨不忍睹。
那是我中学时代的一个印记。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里还没有出现超市,居民购买副食品凭供应票购买的时代。肉类,糖,面食品,都需要供应票购买。菜类有菜市场,所有的菜都是在地上堆成一堆卖。到了傍晚,剩下的没有卖完的菜几乎都是一个下场,烂掉,尤其惨的是西红柿。新鲜上市的时候鲜红水嫩,价格也最贵,记得那时买过最贵的是5分钱一斤,生吃非常好吃。到了下午就成了3分,2分,甚至1分。最后仍然会剩下很多,有时堆的像小山一样,烂掉,用垃圾车处理。很难想像,那时候,是人民物质生活很匮乏的时代。
现在的菜价是那时的几十倍,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可现在却没有浪费现象的存在。
还让我感触的是学校对面的苗圃,现在叫植物园。记得那时周围是半身高的土墙,还残缺不全,破烂不堪。里面树木和杂草混杂在一起,没有规则,也没有清晰的路,更没有一片能够供人们活动的场地,只是偶尔能够隐约看到有学生在里面背书,那是特别爱学习的学生为了安静选择的地方。
阔别母校多年后,重返故地,感慨万千。当年的苗圃像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展现在我的面前。土墙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宽敞的大门,门前宽阔的场地上是一方水池,水中圆圆的大大小小的莲叶舒展着,粉色的莲花翘首伸出水面,水池中央矗立着石雕的塑像。里面柏油路环绕,四通八达,树木已经长的很高很大,有的已是遮天蔽日。一大片湖水映照着蓝天,拱形的小桥可以让人们穿过湖面,周围供人休息的长凳上坐着游玩的人,在特定的区域有人静静的垂钓。
在园的东侧,是乌兰夫纪念馆,馆前矗立着乌兰夫的雕塑像。在母亲八十五时带她去馆里参观,里面陈列着这位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事迹。
不同的年代,展现不同的风貌。让我感悟的是,珍惜的心用在哪里,哪里就美丽有序,充满生机。植物,动物,人都一样,被爱护,被珍惜善待,回馈的一定是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