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简化的方式梳理佛教的全部历史:
第一讲,印度佛教的三件大事,1.佛教诞生;2.三次重要的经典结集;3.印度佛教的部派分裂。
1. 佛陀顿悟:菩提树下的灵光乍现。
佛陀的生活时代大约在两千六百年前,那时印度还是个小国林立的地方,其中有一个释迦族建立的国家,地跨今天的印度和尼泊尔,国内有一位王子,或者是执政贵族家的公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抛家舍业、抛妻弃子,到当时印度的各大教派里认真学习和修行。可是他逐渐发现,一切教派都不能让自己满意,终于在公元前531年在菩提树下自己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开始传经布道,佛教就此诞生。
对佛陀的生年大约能有上百种说法。中国人通常把农历四月初八当作佛陀的生日,称为佛诞节;有佛教传统的国家还会把佛陀的卒年作为历法上的元年,这种历法称为佛历,佛诞节和佛历也只是约定俗成的传统,不是历史上的事实。
2.佛陀悟出的真理,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人生皆苦,必须舍弃生命。但是在印度人的共识里,生命的本质就是六道轮回,今生的死亡就是来生的开始,生命是舍弃不掉的。所以,佛陀就从六道轮回的成因入手,发现业力是轮回的原动力,也就是说是业力在做怪。
只要终结了业力,就相当于让因果关系不再发生作用。意味着这个人解脱了、涅槃了,从此跳出轮回,离苦得乐,这就是学佛的目的。
但是,涅槃之后到底是生是死,佛陀悬置不论。在常规的理解里,那是一种只有幸福喜乐而没有丝毫痛苦的生存状态,处于六道轮回之外,奇妙而无法描述。
当时在印度占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祭师们用教义的神话维系种姓制度,所以佛教的平等观很能在低级种姓里吸引信徒,佛教就这样迅速成长起来了。
组织规模的增长,管理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棘手问题,诸如:
僧团该不该接纳逃兵;
该不该接纳病人、残疾人、奴隶和违法犯罪的人;
又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应付世俗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要求等等等等。
正是这些琐事推动着僧团组织的成型和扩张,使佛教在几十年间成长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修行团体,而不是一个松散的哲学流派。
佛陀带领弟子们印度各地说法,最后拘尸那城成为他人生旅途的终点。
在城市附近的一座树林里,佛陀躺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向右边侧卧,左脚叠放在右脚上,向弟子们讲说最后的教导。今天你看到的各种卧佛的雕像,有不少都是在表现这个场景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佛陀享年大约八十岁。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佛陀从这一天进入无余涅槃,彻底脱离了轮回苦海。佛陀的遗体按照印度的习俗,也根据佛陀的遗嘱,得到火葬,火化之后的骨灰也就是被后人越传越神的舍利。
3.三次结集:佛学经典初具规模
就在佛陀涅槃的当年,僧团聚集了五百人,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五百罗汉,共同整理佛陀的遗教和僧团的戒律。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集会,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背诵佛陀的教导,优波离背诵戒律,由大家共同审定。
这次集会,史称第一结集、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佛教最早的文献,主要是五大系统的阿含经典,就是这么来的。但这只是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
大约在佛陀涅槃的一百年后,有十条戒律在僧团组织里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诸如能不能储藏食盐以供日后食用,正午稍稍过了一点时间之后还能不能吃饭,没有搅动过的牛奶和没有发酵的棕榈酒能不能喝,僧人能不能接受金银财物的施舍……
其实世界各地的早期宗教,都有这一类的现代人已经理解不了的禁忌,也都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传统的禁忌产生严峻的争议怎么解决呢?
按照第一结集的传统,耶舍长老在毗舍离城发起了一场七百名高僧的大结集,史称第二结集或七百结集,又因为与会者大多是佛教长老,所以又称上座部结集,支持旧有戒律。但与时俱进的一派不服气,另行召集了一万人规模的大结集,史称大众部结集。
4.部派分裂:传统派和创新派分道扬镳
佛教的两次集结隔了多久,我们很难确定。是不是从这时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同样很难确定。比较可以确定的是,不久之后出现了著名的“大天五事”,内部分歧终于无法调和,大众部正式独立,这就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
“大天五事”是一个名叫大天的僧人提出的五个新观点,诸如罗汉也会发生梦遗,罗汉并非无所不知,一个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得道成佛。这些观点看上去要比引发第二结集的那十条戒律更有哲学趣味。
罗汉是否梦遗的问题是“大天五事”当中最深刻也最无法调和的问题:修成正果的人具体来讲,除了梦遗之外,是不是还有吃喝拉撒?如果再追问一步的话:佛陀本人也有梦遗和吃喝拉撒吗?
部派分裂之后,上座部虽然无法容忍罗汉会有梦遗的可能,但他们并没有把佛陀拔高到超越于其他罗汉之上的地位,或者说,并没有把佛陀神化。
而在大众部看来,罗汉既然还有梦遗现象存在,就说明罗汉成果还不圆满。那么,佛陀的修为应该远在罗汉之上,他也许不是人,是与生俱来的佛。大众部就这样开始不断把佛陀神化,让佛陀生来就只有吃喝而没有拉撒,有功能完善的性器官却完全没有性欲。
你会在一些佛经里看到对佛陀的生理特征,尤其是性器官和性能力的不厌其烦的描写。这些记载虽然在今天被认为不雅而尘封起来,但你要知道,这些不雅的内容里隐藏着佛教第一次大分裂的核心枢纽。大众部发展到大乘佛教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分裂之后,各自又在内部继续分裂。最重要的分裂是上座部的分裂,大约发生在佛陀涅槃之后的二百年,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的末叶,当时一位名叫犊子的长老声称,他从前辈长老的遗教里发现了关于“我”的独到见解,简单讲,轮回应该有个主体;不然的话,是谁在修行,谁在轮回,谁得到解脱呢?
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初佛陀关注个人解脱,对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一概悬置不论,轮回主体的真实性和恒存性就是其中之一。
但这些疑点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终归不可避免,所以在佛陀圆寂之后,信徒们在这些问题上各执己见,催化了派系分裂。犊子长老的出现,终于把“无我”概念的两难性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面前。既然失去了佛陀这位权威领袖,问题就再也不能被回避了。
结果,支持犊子长老的一方独立成为犊子部,和原有的上座部分庭抗礼,但问题还是没能争得清楚。至于大众部也没闲着,他们也在争论中分化出了一说部和鸡胤部。
在佛教部派分裂的过程当中,印度的政局却在从分裂走向统一。著名的阿育王通过南征北战,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阿育王在后半生崇信佛教,用政治力量强行推广佛教,奠定了佛教的国教地位。但难题是,成为国教的佛教是哪一派佛教呢?
2018.1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