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1587天 23.10.12 运动打卡第519天 3603h 约练786
有个孩子常常不按要求完成作业,老师很想批评他,但转念一想,批评训斥容易让孩子跑到老师“对立面”,对问题解决没好处。
老师相信,不想好好做作业的这个孩子,内心一定也有想做作业的时候,只是每当想写作业时,不想写作业的那个就会出来捣乱。
所以依着这个思路,老师将两种想法以及其中的冲突对抗描述了一遍,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
当孩子被理解时,就愿意述说内心真实的想法。
而事实也是,不管哪个孩子,内心都有向好的一面,只是需要帮助他们如何让“向好”能够打败“懒惰、拖拉”等不好的一方。
这里老师用了个拟人的手法,将拖拉比做大树,要想不让拖拉这棵大树长大,就是不要黑大树浇水、施肥,断水断肥,让它慢慢枯萎。
拖拉的水和肥就是“时间”。“拖拉刚一闪出念头,你及时对它说,你先休息一会儿,我先写点作业。如果再来,还不给它时间,而是想,我找练练字,再写点自选作业。这样一点一点拖拉没有了时间,就等于大树断了水和肥,过些日子就慢慢枯萎了”。
看到这里,眼前一亮,这不就是“焦点解决”个“叙事”里所学的“外化”技术吗?
将人与问题分开,这样人就开始拥有对问题的掌控感,从而易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所困。
所以说,咱们往往是自用心理学而不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