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概是因为生活在那样的小城市里,父母忙于工作,做为独生子女也没兄弟姐妹因物质匮乏而在争抢中收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英雄浪漫主义的精神力量,渐渐地开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为,至少除了没完没了的学校教科书式的知识点积累,还能通过其他无关书籍逃避现实中的乏味,认知不一样的世界,通过别人的悲欢离合去缓解或者释怀少年的快乐苦痛。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我可以非常舒缓的翻开它,随意的阅读一整天,而不会担心,严厉的母亲突如其来的背后奇袭。可能也是因为母亲对大部头书籍的偏执症一样的敬仰,我直接略过了同龄少年内部传阅的武侠和言情,因为少年时期就已经狡黠地了解到:只有我母亲没听过的书名,加上如《辞海》一样厚度的各类“名著”们,才可以逃脱现实的监控。《红楼梦》我母亲当然知道,但我打赌她至今也没真的阅读过。(87版电视剧不算 尽管即使是电视剧 她也未必刷过完整的)《红楼梦》就是这样,好像人人看过,但真追究起来,人人也没真的仔细阅读过。大概知道该故事是以宝黛男女主角的爱情为主线,荣国府兴衰为时代背景,一堆美女俊男在装修豪华的大观园里的日常生活。
少年时代,读《红楼梦》我大概也是当古代言情小说读的。那时候,喜欢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现在想来大概是小城少年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只能用这种“自我激励”才得以忍受现实吧。那时的处境,也许真的很难去喜欢欣赏一个病病歪歪小心眼儿的潇湘妹子的美与干净,当然更不喜欢男猪脚宝玉,对这样的男子的解读就是他来人间渡劫难,该给的给,该还的还,最后的使命就是要踏雪当和尚的。
这几年才真的是读的进去《红楼梦》了,除了惊叹曹公对文字的驾驭力,故事架构,人物设计的精绝。更多的还是重新理解了故事以及大观园中每个人物性格命运,“怀金悼玉”才真的入了心。不仅对宝黛二人的精神追求肃然起敬起来,也开始懂得宝钗的狭隘庸俗,袭人与晴雯的大不同,妙玉的不清净…
重新读完,还是不由得感叹,宝黛追求的那个世界,至今也未到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那种对一切的悲悯,对无常的接纳,对精神世界极度完美的追求和坚持,我想即使是再过一百年,假设人类还是地球的主宰者,恐怕宝黛所坚守的世界仍然属于个别人的理想私地吧。纯净如水晶。每每世人举目望去,依旧会被那种可令太阳光更改路线的耀眼光芒刺痛灵魂。
少时不懂红楼梦 懂时已是梦中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