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关注马拉松,我总觉得马拉松就是简单的——跑跑跑,同样都是跑,为何非要跑得那么长那么累呢?直到看了《领跑人》这部电影,我对马拉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喜欢马拉松的人来说它被视为是:一生一次的马拉松。
《领跑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此前的运动生涯一直担任其他马拉松选手领跑和调整速度的领跑人,第一次为了自己喜欢而决定跑完一整场马拉松的感人故事。电影男主角万浩在铁血教练朴成日的训练下,凭借自己的毅力与天分,一步步成为“为冠军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仅希望跑完领路的30km,更希望能以一个正式选手的身份跑完剩下的12.195km。因为,对于他来说,真正的马拉松比赛是从30公里开始的。
这部影片的焦点,可以说就是对一个问题——选择喜欢的还是擅长的——的解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万浩向我们呈现了他人生中的三个经典场景:
1 人生的上半场
在电影出场的时候,主角万浩扮演是的一个外卖送餐员,以“跑者的恣态”一路飞奔地去送餐。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充其量只一种谋生手段,收入低微,生活也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对于他来说,作为一名马拉松的领跑人才是他所擅长的,他也不停地寻找回到马拉松赛场的机会。
原来,他从小父母死的早,和弟弟相依为命。在一次学校比赛中,为了让弟弟可以吃到拉面,他不要第一名而只要第二名,因为第二名的奖品恰恰是一箱拉面。他以弟弟的红雨伞的开合为信号,来调节跑步的速度,最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第二名。
可以说,他人生的上半场是“为弟弟而跑”,他以马拉松领跑人的身份赚钱供弟弟读书,他因此而错过了运动员最佳的黄金时期。
2 人生的中场
为了备战2012伦敦奥运会,万浩的伯乐——铁血教练朴成日——适时出场了,他将万浩重新带回了马拉松赛场。万浩的身份依然是作为一名领跑人,他存在的价值就是将冠军队友带到马拉松的30km处。
在国家队训练场,他因机缘巧合认识了撑杆跳运动员“美丽鸟”,他们俩最终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己。一天,万浩和“美丽鸟”谈到了一个问题:选择喜欢的还是擅长的?这个问题触动了正处在瓶颈期的“美丽鸟”,由此她把自己擅长的和自己喜欢的合二为一,跳高不仅是为了别人的瞩目,她在意的是打破记录。
关于“是选择喜欢的还是擅长的”这个问题,从此一直困扰着万浩,最后他决定再一次离开他擅长的领跑人工作。他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为自己”跑一场全程马拉松。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好朋友的全力支持,但是由于他的左右脚相差了一厘米长,不足以负荷他的身体跑完全程,使得他又一次中途退出了比赛。
3 人生的下半场
顶着极大的心理和身理上的压力,又加上来自弟弟对他这个不出息的哥哥的发飚,为了报答弟弟会他偿还债务的人怀,他又一次选择回来做他擅长的事——领跑人。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压轴比赛项目上,他作为领跑人恪尽职守带领冠军队员跑到了30KM处。正当他放慢脚步准备停下来时,他又看到了他熟悉的弟弟和为他打开的红雨伞。虽然,他的双腿从生理上来说不足以负荷他跑完一场全程马拉松,但是他最后还是凭着超人般的勇气冲过了终点。
假如让你挑选:你是选择喜欢的,还是擅长的?喜欢的是自己的事,别人未必在意。擅长的是相对的,不是优秀,不是蹩脚,而是与别人相比,自己的那点优势。别人在意,所以可以交换,比如赚钱。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问:是选择喜欢的还是擅长的?你一生一次的“马拉松”又是什么呢?也许你会选择像男主角一样为自己喜欢而跑一场完整的“马拉松”,也许每个人的喜欢各有不同。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有勇气去尝试、去行动、去改变吗?套用马云的金句,“无论我们做不做喜欢的事,世界都会发生变化。但你做了,改变的是你自己”。
看了《领跑者》这部电影,带给我有很深的感触,于是,我有了进一步了解马拉松的冲动。原来,马拉松起源于公元前发生的一场“希波战争”,雅典人获得了胜利后,统帅米勒迪派一个有名的“飞毛腿”士兵菲迪皮茨回去报信,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
换句话说,马拉松诠释的一种给人带来更多欢乐的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它的比赛场地是开放的,同时,它对参赛者又是包容的。对参赛者来说,每跑一步、每过一段都是不同的风景。无论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大家都可以挤在一起比赛。人生如同马拉松,人人都可以挑战马拉松。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在一生一次的“马拉松”式长跑中,无论是擅长,还是喜欢,人人都是参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