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乐观,作为一种提倡的态度

乐观,作为一种提倡的态度

作者: 浓汤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12:07 被阅读0次

    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觉得所有的心理学书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内探寻,告诉我们我们是谁,寻找潜意识,寻找真实的自我的;另一类是行动取向,粗暴地告诉你,象我说的这样做,你就可以得到你要的东西。显然,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属于后一种。

    这本书的书名充满着浓浓的鸡汤味儿----如果不是齐亮兄重点推荐,我可能不会买下它。作者的语言风格似乎也不是我喜欢的----里面充斥着实验数据,既没有卡尔·罗杰斯的优美,也没有埃里希·弗洛姆的深刻人文关怀。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把“乐观”这件事研究到了极致。

    1 学习乐观,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

    现在大家对各种鸡汤都非常反感,原因是这些鸡汤只是一些空洞的鼓励的话,或者,它只是使你心情好一点而已,对解决你的困难没有任何帮助。

    那么,学习一种使自己乐观的方法是不是跟这类鸡汤一样呢?

    对我来说,我有两个担心。第一,这是不是一种改造我的企图?虽然我生性不乐观,但这是我的本色之一,我如果努力去学习怎么乐观,岂不是努力去成为一个假我,那还不如继续悲观且真实的我呢。第二,它对于我有没有切实的帮助,比如,对于我当下的目标,任务。如果只是让我感觉好一点,然后一切照旧,甚至使我陷入更深的失望,那还不如不学。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选择权完全在于个人。我们每个人翻开这本书都会有一些个人目的,实用主义的目的恐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它能帮我完成第二点,那么就算我的乐观显得有一点虚假,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说,对真实自我的探讨是极为困难的。如果读过一些心理分析的理论,就会发现在意识下广阔的潜意识。心理学家霍妮就认为,我们的很多人格特质,都是为了对抗焦虑建立起来的,因此都是假我,需要我们把它们打破。就算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从人格的一个坐标系迁移到另一个,也是一个困难且漫长的过程。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成为真实自我可以做为一个终极目标(类似于自我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帮你达成真正想要目标的方法,都是值得尝试的。

    第二个担心:这种方法对人有没有实质的帮助?

    我们可以跳出来说一个稍远的话题:为什么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风格?而这些解释风格竟然都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觉得这说明了生活的复杂性。比如说,我曾经特别在乎跟同事打招呼。有的人回应热情一点,有的人就只是点下头,甚至面无表情。我一般的解释就是,他们并不那么喜欢我。当然还有其它的解释,比如说,他们在想心事,没看见;他们的打招呼风格就是这样;他们觉得上班没必要打招呼;他们根本没想到遇到了你,没做好准备索性就不打了,等等。

    为这件事,我问了心理群的人,有一个女生就说,我不想打招呼时,就直直地望着前方,不看别人,这样别人就不跟你打招呼了。她单位有两个同事,从来不打招呼,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我疑问的是,为什么我的悲观解释风格不可能是一个事实呢?比如说,同事就是不那么喜欢我,这种可能性的概率是多少?

    塞利格曼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的研究方案里并没有这一项,去问那些受试者的同事、配偶、朋友眼中的他们是怎么样的,因为这不是他研究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证明乐观的解释风格对受试者实现目标更有好处。

    那么,如果本身一件事就有不同的可能性,每次都选择最悲观的解释风格,似乎也并不算什么客观。何况,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为自己找一些证据往好处想,不破坏自己的心情,也是明智之举。别人一瞬间的心情或想法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另一个原因是:当一件事还没有呈现出最后的结果时,你如何去对待它,会改变这件事的走向。

    乐观的解释风格并不表示你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它只是说当事情进行到一半时,不必匆忙给自己和这件事定性。大多数人都很习惯自我谴责和自我轻蔑,正如作者在用木偶代替你心目中喜欢挑刺的人时所显示的,这些谴责非常严厉,甚至恶毒,可以说没有一点道理。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对自己这么苛刻呢?首先是我们心目中有一个完美的形象,他不能犯错,不能懈怠,我们谴责自己,其实是没有放弃对这个完美形象的幻想,它是我们最终的救赎。第二,当你严厉地谴责自己时,就阻碍了来自外界的批评(我都对自己这么严厉了,你还好意思说我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自我谴责使自己不必做困难的事了,它让行动停了下来(反正我也做不好)。

    那么,乐观的解释风格,除了可以停止对自己的无端指责外,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触发继续的行动----我不是那么糟,事情也没有那么糟。

    2 学习了乐观,是不是可以无视其它的心理学理论了?


    心理学是一个有意思的学科。你在任何一个方向研究到极致,都会成为大师,也会为这个学科作出巨大贡献。每个大师都有一个他们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可能跟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可能跟时代的要求有关。弗洛伊德的关键词是性,霍妮的关键词是焦虑,罗杰斯是接纳,阿德勒是自卑,马斯洛是高峰体验,森田正马是行动,塞利格曼则是乐观。

    人的心理是如此复杂,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去,都可以获得新的认识。我想比较一下塞利格曼的理论和我熟悉的精神分析倾向的霍妮理论的区别。

    塞利格曼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证明了它在人和动物中间都是普遍存在的。无助心态的出现,是因为发现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婴儿在9个月大前都处于这种状态,他无法为自己做任何事情,可以说他是极端无助的,所以,照料者的及时回应与满足非常重要,如果婴儿在这段时间被严重忽视,那么,他可能是最小的一批习得性无助患者。

    霍妮同样观察到了儿童的类似现象,不过她更关注儿童焦虑,并提出了“基本焦虑”的概念。她将它定义为,儿童在面对被假想为充满敌意的世界时感觉到的与世隔绝和孤立无援。我们也可以把它描述成一种无助感,可这种无助感主要是由于没有与成人(特别是父母)建立安全的关系。而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主要指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处境。在我看来,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种现象。

    霍妮的方法沿袭了弗洛伊德分析的思路,她以基本焦虑为起点,观察到了儿童为了防御焦虑建立起来的一堵堵墙,比如追求荣誉,理想化自我,与自我疏远等等,读起来引人入胜,但总觉得缺少可操作性。霍妮并不讳言这一点,她说,自我分析就是治疗的一部分。

    而塞利格曼,像所有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样,虽然也分析了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却更加强调他创立的“习得性乐观”的方法。这个方法简单到不可思议,无非是用认知的方法打破悲观的推理和信念,重建乐观的信念而已。

    我学习了塞利格曼,但并不打算抛弃霍妮的理论,因为我觉得她对焦虑和真实自我的探讨更加深入,当我需要从这个方面重新认识自我时,我可能会再次读她的书。

    3 我的实践

    我很吃惊地发现,我的评分属于“很悲观的”一类,那也就说明,在心理的这个维度上,我有改善的必要,可能我确实太容易把过错归因于自己了。

    下面,我想实践一下他的“ABCDE”方法

    A:不好的事:有一辆车在后面不停地闪我。

    B:想法:肯定是我开的太慢了,挡了他的路,所以他才不耐烦。我为什么像一个女人一样开的那么慢呢?我已经不是新手了,应该开快一点。他一定觉得我太肉了,我真不像个男人。

    C:后果:我感到很自卑,主动加了点速,那辆车还是从旁边超过我了。他心里一定在骂我,我值得这样被咒骂。我永远要受这些喜欢开快车的司机的鄙视,以后见到他们要躲的远远的。

    D:反驳:动不动就闪灯催促别人其实是一种粗鲁和自私的行为。我就很少闪灯,除非在路口前车很长时间还不动。我见到至少有一半司机也不会随便闪灯,所以这是他的问题,只要我在城市道路不是太慢,不低于40公里,我就没有必要认为是自己不对。

    如果对方确实很急,我就想办法让一让,让他超过我好了。其实我现在多数情况下开的并不慢,我开车的时间跟导航预计的差不多,说明我的车速跟大多数司机是一样的。

    而且,许多乘客都评价我驾驶平稳,车技娴熟,并没有抱怨我开的太慢。

    有些人容易路怒,他们是针对所有人,而不是我一个人。就让别人去教育他们吧。

    E:激发:我现在感觉好些了,不必因为一些人的粗鲁习惯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事实上我是一个非常注重行车规范和他人感受的司机,我现在做的不错,以后还可以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乐观,作为一种提倡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vy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