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了武志红老师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看到有关两种生命力的篇章时,觉得特别神奇,对自己,对他人,也有了新的认识。
什么是自我?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那么,就想象你是一个能量球,颜色是中性的灰色,当这个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就像是章鱼伸出了一个触角。
所谓的“表达动力”,就是任何一种能量向外部世界的伸展。比如,你表达了一份需求、一个声音等。
这个能量触角,如果被某个客体接住,就意味着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了关系。如果客体给了你一个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他喜欢,那么,这个能量触角的颜色,就从中性的灰色变成了彩色甚至白色。而从感觉上,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了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为“生命力”,即正能量。
相反,这个能量触角如果没有被客体接住,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拒绝,被排斥,另一种是被忽视。无论哪一种可能,你都会感知为:你被拒绝了,你的这份能量被否定了。这时,这份中性的能量在颜色上,就从灰色变成了黑色。而感觉上,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和毁灭欲,可统称为“破坏力”,即负能量。
一旦形成黑色能量,那么这股黑色能量就有了两种表达途径:第一种是继续向外指向客体,这就是攻击性;第二种是如果不能攻击客体,这股黑色能量并不会消失,而是转而攻击自己。抑郁症就是攻击性指向自己。
我们虽然容易认为黑色能量不好,但是当黑色能量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黑色能量就可以被转化,转化成了生命力。
当能量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
(上述段落部分节选自武志红老师《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儿子近期的种种异常表现。
过了年开学后,孩子开始出现频繁挤眼睛、努嘴、发出哼哼声及点头的症状,开始以为是鼻炎引起的,后来上网查,发现可能是抽动症。
后来发现有本海夫人写的书,叫《爱是最好的良方》 ,里面讲述的就是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抽动症,及如何去关爱孩子。
书中提到说,抽动症的孩子,其实是有股力量在身体里,当这股力量到了眼睛,就会出现挤眼的症状;力量到了嘴巴,就会出现努嘴的症状,力量到了喉咙,就会出现发声的症状;每个孩子症状不一,甚至而作者的孩子甚至出现每走三步,就需要退回一步的症状。
现在结合来看,这种力量,就可以理解为黑色能量。
而它的产生,我理解为孩子在平时与周围的人、事、物的链接中,他所收的不是他想要的结果,比如他想吃糖果,但妈妈会阻止;他不想去幼儿园,但妈妈要求他必须得去;他不想上课外班,但妈妈坚持让他去;当他调皮,惹怒妈妈大吼大叫,等等。在我家,主要是我在照顾孩子,所以他受我的限制会比较多。所以这里的妈妈,也可能是爸爸、奶奶,或其他主要照顾孩子或对孩子最有影响的人。
因为孩子幼小,面对大人的拒绝,强硬,甚至是强迫,他没有能力去反抗。
但他心里这股力量不会消失,会化成一朵小乌云藏在身体里。当孩子的身体承受不住这朵小乌云的力量时,症状就会出现。
而转化这股力量的方法就是用爱来化解。
做为父母,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理解接纳孩子。接触心理学后,我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再冲他大吼大叫。我会每天对他说,妈妈爱你,不论你在学校是被老师表扬,还是被老师批评;不论你在家表现的是乖乖听话的,还是淘气惹妈妈生气的;不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
当孩子再提出需求,而我想拒绝他时,我会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再跟他解释拒绝他的原因,或者协商达成一致。当然,有些时候,自己还是做不到那么有耐心,比如早上本来就着急送他去幼儿园,结果他竟想拿根棒棒糖边走边吃,眼看时间来不及了,我急的强硬的拒绝了他,他出门时又想偷偷在口袋里藏一根棒棒糖,气得我直接威胁他说如果他这样,我就把所有的糖果都扔掉。(我承认当时我的情绪又有些失控了,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对,自己仍需要去学习)
另外,周末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不但让孩子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也更加增进了亲子关系。之前总是带孩子去商场的游乐园玩,结果不仅花钱多,孩子还反倒总生病。现在意识到周末一定要让孩子到户外玩,尤其是大草坪,可以让孩子尽情的跑,跳。
还有就是允许孩子发泄,生气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论是放声大哭,还是摔打东西。一开始,当孩子生气扔东西时,我会立马大声呵斥。现在我会允许他去打抱枕,去扔球,甚至给他买了副拳套。我也会允许他在生气、恐惧的时候大声喊,我需要让他意识到妈妈在他心中不是个会禁锢他行动的人,他的任何情绪都可以表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
就像武志红老师在书里写的那样,“”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说对孩子要有什么期待的话,我想那应该会是”我想让孩子活出他自己,真的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老师的表扬,满足父母的认可,经常压抑自己的人。“
自我修通这条路很难,帮助他人修通更难。但既然知道这是条可行的路,是可以把黑色力量转化为为我们所用的生命力时,那我会继续前行,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