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卷五载东晋高僧释道安传略,谓道安当年居北朝前秦,久仰龟兹鸠摩罗什的学问,“安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本是一则二人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佳话。
前阵子开会,遇见一个朋友,聊到此问题,他的提出的看法,我居然从未想到过。
他说,道安劝苻坚“取罗什”,难道没有想到要付出什么代价吗?
意思无外是,这也许是要打仗的,打仗是要死许多人的,这个道安大师难道不考虑吗。
我想了想,首先只能说,这个“取”,也许是指外交手段吧。
但外交搞不定,也许就真要打仗,“打仗要死人”还是难以避免。
是否这样就说明一代高僧“弥天释道安”不够“慈悲”?
我想不是,设身处地考虑,我觉得道安当时只想着急于见到异国佛学大师,来解决自己的学术难题和疑问,就没想那么多。
打仗要死人,这是个谁都知道的常识。——记得小时候看电影《辽沈战役》,里面表现的,是老人家要坚持先打锦州,关门打狗,取得全国战场的有利形势;林彪则希望先打长春,因为这样损失会比较小。——这是不是史实不知道,不过,打仗的目的是打赢,如果处处考虑死多少人的问题,恐怕就没法打了。
《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战争,当然想象多于史实,里面经常说诸葛亮惯用的方法,用一小撮老弱残兵当诱饵,然后引诱敌人上当,再从更大的范围反包围。——读者一般都会感叹诸葛亮的智计过人,但好像也没谁想到,那些被当做诱饵的老弱残兵,是不是很可怜?他们该死吗?
拿破仑侵俄时候俄军搞的“莫斯科大火”,抗战时候为了阻挡日寇攻势“蒋委员长”搞的黄河“花园口决堤”,历史上的评价总体上都没有太负面,这恐怕也是因为,决策者有“正当”的理由。——至于经常被提起的“饿死多少万人”啥的,决策者其实也都有自己的规划和考量。只不过,这些数字,都被理解为“战略成本”了而已。
我一师兄说,《论语》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政宁可让人没得吃饿死,也不能丧失基本原则,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这类事情,也不能说谁错了或谁对了,只能算是一种历史迁流中的“共业”。
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未必是一种理想中的境界,其实现实中一直都那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