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听说有一个初中小女孩割腕自杀。全班孩子都吓坏了,孩子自杀的现场在教室内。听说孩子是一位性格外向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是不错的。孩子的父母听说此事后,后悔不已,觉得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听说这件事,我的内心有些沉重,对所有的孩子我都心疼。有人说,每一次大事件的背后,至少都有30次以上小事件的累加才会形成。从父母的反映来看,孩子在之前应该还是有一些表现的,只是没有预见到会如此严重。
做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进行心理表征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是必须的,而且应该不断地强化,它能提升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预见性。
在这次《团队动机》培训中,导师让我们自己想像一个情境,对进行了行政处罚、绩效扣除的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谈话。
我与搭档模拟的情境是:一位老师(零动力,高绩效员工)正在上课,一位学生不听讲,老师进行制止。结果学生不但不改,还辱骂老师后,老师一时激愤,打了学生以至于出现流鼻血的事件。
我们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更多关注了事件本身的处理,两人的对话一直围绕着怎样与家长进行博弈,最后取得的最好效果是什么而进行。导师在评价我们的模拟时,提到我们的演绎很真实,但是忽略了老师的个性。这是一个零动力,高绩效员工,他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期待的。对于这样的员工,除了要进行共情,要让对方了解博弈的不易外,更要从老师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打动她,接受学校争取来的最好结果,接受给予的处罚。
这段经历尽管是一种情境模拟,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产生的作用却是很大的。这使我意识到,对于“人”的关注,我还是不足的。
情境的演绎,是心理表征的一种外显。我在组织信息,制定计划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洞悉清楚老师的需求。
我们学校近两年的培训,开始逐渐地走向于这种真实案例的研讨。我们会在头天发放任务要求,请老师们先思考,第二天再分组讨论,形成策略。我觉得,这样的培训过程,就是在用情境演绎的方式,刺激老师不断构建心理表征,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的行为,为未来遇见同类事件,能更好处理做好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