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中国
曾国藩:做到这三点,是人生持续精进的开始

曾国藩:做到这三点,是人生持续精进的开始

作者: 范晔华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12:28 被阅读30次

    说到曾国藩,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毛泽东的那句“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当年,杨昌济与他的得意弟子毛泽东聊天时,就以曾国藩为榜样,勉励同为“农家子”的毛泽东好学上进,至此开启了毛泽东对这位乡贤的追慕。

    而梁启超更是盛赞曾国藩为世界上难得一见的伟人,特地从曾氏全集中摘抄语录,汇编为《曾文正公嘉言钞》,还写下一篇钦慕之情泛滥的序言。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公认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前面两个是孔子、王阳明,而这半个人指的就是曾国藩。因为只是半个圣人,从他身上,我们更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他也会为戒烟而苦恼,为口无遮拦而自责,为兄弟子女的前程而焦虑......

    我们看其他书,或多或少会有种“听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但《曾国藩家书》中却尽是下手处。

    一、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王阳明在龙场训示弟子,首要就在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没有确立人生目标,就好像船没有舵、马没有衔环,做事无定向,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和古代所有上进的读书人一样,曾国藩也立志要做圣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氏这句话可不是说做不了圣贤,就只能做个禽兽,是告诫自己在修养上容不得半点苟且,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

    而收获是个人努力与外力配合的结果,往往奢求不得,耕耘却是人力所能掌控的,就好比种树,只管去悉心呵护,养得根深自然枝繁叶茂。

    志向即人生目标。在确立目标时,人们往往高估一两年所能达到的目标,却远远低估5年、10年、30年所能达成的目标。10年前,我们不会想到智能手机会像今天这样改变人类生活;40年前,我们不会想到改革开放会取得如此伟大成就。而在61年的人生里,30岁前还是一介凡夫的曾国藩更不会想到自己能成就不朽功勋,成为史上一等一的人物。

    我们规划人生,要把目标放到整个生命的长度来考虑,思考当自己终老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以终为始地布局人生,来计划今天的行动。

    二、有恒:吃苦耐烦,下日日不断之功

    古往今来能取得大成就的人,要论有什么成功诀窍。国学大师钱穆总结为六个字:“能人肯下笨劲”。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毅力、恒心才是通用的成功法则。

    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推着我们追求颠覆式创新,弯道超车,避开一切笨办法。但是真正的聪明人,都在暗暗地专注于一件事,下日日不断的笨功夫。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曾国藩

    王健林有一张著名的行程表,每天早上4点起床,4点15分-5点坚持健身一小时,这是王健林年轻时当兵就养成的习惯,如今他已经64岁了。90岁的李嘉诚仍然在坚持睡前读书,早上6点准时起床,绝不拖沓。“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这是曾国藩坚持数十年的“十二日课”之一。

    单凭这份恒心和自律,如果你也能做到,不一定能成为中国首富或是一代圣贤,但肯定不会太差。

    曾国藩与父亲曾麟书是湘乡科场上一对“名人父子”,两人在科举考试第一关就被卡住了。曾麟书考了17次秀才,才在43岁这年勉强上榜。曾国藩则6次落榜,主考官看他文章虽然文理太浅,但是基本功尚可,特授“佾生”资格,下次可以免去乡试、府试,直接进入院试,曾国藩这才在23岁这年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中秀才。 

    父亲曾麟书虽然资质平平,但是对曾国藩的学业要求极严厉。在读书这件事上,曾国藩得到父亲传授的“耐”字诀、“恒”字诀:

    没读懂上一句,不看下一句;没读完眼前这本书,不看下一本书;今天的功课不可以留到明天补,一定今天完成;明天的功课也不可今天提前完成,明天干别的,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不管今天超额完成多少,明天必须继续做功课,不能断!就算是出门办事,功课也要带在身边抽空完成。

    只有把所有偷懒的借口堵死,人生才会有进境。

    曾国藩将这种“至拙”的笨办法用之终身,在屡败屡战的人生中养成了“吃得苦、耐得烦”的性格。别人遇到问题寻求捷径耍小聪明,而曾国藩却死磕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做去,人生精进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笨功夫之上。

    把笨功夫花在真问题上,道理易懂,真正相信、践行一个道理很难。阻碍我们这么做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我们会质疑这样下笨功夫,是否真的就能学得快;会担心有那么多要学,是否来得及;会焦虑万一我的笨功夫用错方向,怎么办?

    在别人有这些担心的时候,曾国藩已经埋头做去。即使6次落榜,被考官吐槽文理太浅,不过一旦开窍,今后受用无穷。中秀才后的曾国藩平步青云,第二年得中举人,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仕途之路越走越顺。所谓“欲速则不达”,笨办法看似愚钝,其实却走得最快。

    三、自省:每日省身,师友夹持改过迁善

    刚到京城的曾国藩,不过是个会写八股文的举子,谈不上心性修养。直到31岁时,遇见自己的恩师——唐鉴,从此致力于程朱理学,寻求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从此订立的“十二日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此后他又向朋友的倭仁学习,自32岁起立志改过迁善,每日必写修身日记,按时交给倭仁批阅,从此养成“无一事不可对人言”的胸怀和品行。现在都说曾国藩修身功夫做得好,其实都是跟倭仁这位亦师亦友的好榜样学的。

    曾国藩的改过迁善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在早年的日记中还会看到他,多次检讨自己好色、易怒、多言之类的问题,诸如闺房之内不敬、觊觎他人小妾、朋友面前口无遮拦等不堪的事。这些都被他一一拧出来,痛加惩治,力求改过。

    “截断根源,誓与血战一番。”这便是理学所说的“研几”功夫,所谓的“研几”,就是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刚刚显露的苗头、细微处。要想做到人生不退步,就必须学会自省。

    斩断私欲萌芽的苗头,让错误不再复发,在生活细节中贯彻自己的认识,让经验得到固化。这是一个持续渐进的正向积累过程。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小事上轻松滑过,大事临头也就没有了斩钉截铁的勇气。

    最后,总结一下人生精进的三大方法:

    1、【立志】志有定向,立志宜远大,以终为始计划行动。

    2、【有恒】终身坚持,为学做事贵在有恒,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

    3、【自省】复盘总结,让错误不再发生,持续稳定地正向积累。

    来源:丰德书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做到这三点,是人生持续精进的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ey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