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按照人文主题“触摸自然”进行编排,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想开去的前提一定是要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怎样想开去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 ,《丁香结》一文作者由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等,想想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并由这些植物联想到人生。
具体操作流程:
1.自主阅读,感受丁香之美。
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笔下的丁香有怎样的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一:城里街旁,尘土纷置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
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缓满枝头,从墙上窥着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教师小结: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丁香的颜色,通过和街道、尘土的对比以及人们看到丁香以后的表现,表现了丁香“洁白”的特点。
预设二: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教师小结:丁香的气味很独特,淡淡的甜香,作者就是抓住丁香这一特点来写的。
2.产生联想,体会丁香之魂。
过渡:在作者的笔下 ,丁香花色洁白、香气幽雅、充满生命力,遮掩着她的窗,照耀着她的文思和梦想。请找出作者联想和想象的句子,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品读句段,领悟内涵。
出示文字: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指名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思考: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由诗句想开去,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丁香结,也便过渡到了抒情,其中“联想”是纽带。关于丁香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大家课后读一读文后的“阅读链接”。
(2)认识丁香结,感悟精神。
出示文字: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学生小组讨论:丁香结代表着什么?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
小结:丁香结代表着愁怨,而丁香结年年有,预示着人生中的问题也解不完,正因为有这解不完的结,人生才多姿多彩,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3.从内容想开去,总结方法。
丁香代表着一种生活的态度,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象征意义?你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什么品质?有什么启发?
(1)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丁香结》这篇文章,“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我们读到丁香,知道丁香在作者眼中是雪白的,带着甜香,作者借丁香结表达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由丁香,我们会想到其他的一些植物,它们也有象征意义,也代表着某种精神。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