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教学的前十年中,我一直奉行的原则是,先背下来再说。理解与深刻理解都是背诵后的事情。十年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看着学生背诵,反复一遍遍地考试。效果是成绩尚可,并没有高出别人很多,部分学生也较喜欢背诵,更多的学生仅仅是蒙混过关。
十年后,我不想再这样。可是该怎样做呢?
《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要思考,不要死记。可采取的唯一途径是: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
在最近一年中,我一直关注思考并积极实践这个合理比例。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我又拓展了大量课外资料去加大不随意识记的比例。我的出发点是:学会一本书得至少需要3本书的辅助。此出发点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相符合的。
但是,教学是一个完美的,完整的艺术作品。你的指甲刻画的漂亮,但是手却粗陋不堪,结果一定不美,甚至是丑的。所以,我反思:我做对了一点,做错了一点。结果不如人意也是必然。
做对的是:拓展相关资料是必须的。
做错的是:识记部分没有真正记住,没有强力记忆。
所以,学生该记住的没记住,拓展的也忘得七七八八,最后无所得。
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分析,我甚至要全盘否定了拓展的必要性,就像我否定了我死记硬背的十年一样。
以后的教学中,我一样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对,不再迷茫,不再孤注一掷。我也一样会要求学生拓展课外资料,延伸拓展课堂。我也不再觉得此环节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因为只有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的比例合理,学生的智力水平才会提高,我才会更享受教学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