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六点半,往包子铺去,路过小区一户人家,奶奶和孙女坐在门前,奶奶择菜、孙女写字。小孙女捏着铅字笔,一笔一划写的很认真。走到近处,瞄了一眼,孩子两只大眼睛不住地眨着。
我问她奶奶,孩子这么早就起床写字,不困吗?她奶奶回了句,不困不困,这孩子平时都这个点起来的。我又说,周末啦,也该让孩子休息休息嘛。孩子奶奶说,不用,俗话说的好嘛,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我一听就不做声了,这句话我再熟悉不过了。
小学时语文老师便教我们,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们每天早半个小时起床,就比别人多学半个小时,可不要小瞧这半个小时,一天半个小时,两天一个小时,一个月就比别人多一天多出来。
当时的我对老师的话奉若圣旨,回家跟奶奶说,老师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每天要早起半个小时念书。打那以后,日日早起,成绩提升微弱,身体愈加瘦弱。但我始终信奉这句话,觉之甚有道,早起的鸟儿比晚起的鸟儿多了那么多时间,总应有虫吃罢。
到了中学,老师总爱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们,老师说,有句话叫笨鸟先飞,意思是脑袋不够灵活的人,要更加勤奋。还有句话叫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比别的鸟瘦弱,你想吃虫子,但你飞不过强壮的鸟,怎么办?那你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多飞一会儿。你今天多飞半个小时,明天多飞半个小时,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就比别人多飞一大截!
当时听了这话,甚为赞同,不够聪明的孩子想要超越聪明的孩子,正该要早起。于是更加早起,初三时甚至五点半、五点便起床学习。冬天,集体宿舍开门晚,就借着微弱的灯光埋头苦读。每每测试皆在班级前三甲,成绩显而易见,于是对‘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更加认同。
入了高中,班主任仍以此话作为激励告诫全班,他说,要想跟大城市、跟星级学校的学生比,你们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怎么拿?要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要做那只早起的鸟儿。
这句话我听了好些年,早已深入脑海,身体也早记住了这句话,每至清晨六点便自动醒来。几乎每日都是第一个到教室,大声朗读背诵,三年晃过,成绩距一本线还差个两三分。这时我才惊觉,早起的鸟儿,它真的能吃到虫子吗?
我们往往将一句话、一段话奉若圣旨,却从未仔细了解这句话的来源、它所处的环境,也未对它多加思索、深入了解其是否符合自身,这样的奉行是有些盲目的。
譬如这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先前遇到的很多老师,他们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只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一件事情上,才能有所成效。正如这位奶奶,她认为孩子要早起多学一段时间,才能比别人更优秀。这样认为是有些偏颇的,有所成效的原因更多的不是花费时间多少,而是有效时间多少,换个词,叫效率。
鸟儿能否吃到虫子,并不取决于它是否早起,而是它找虫子的效率高低。
有鸟儿知道虫子喜欢聚集的地方,它当先便往这里来寻,它吃到虫子的可能自然比那些一棵棵树摸索的鸟儿高。有的鸟儿它本身需要更多睡眠,强迫早起,不仅搜寻虫子的效率低,还可能因为没睡醒不小心撞到树上,头破血流。
以学习做例,假使我们背一百个单词,是早起半个小时从头到尾一个个背能更快背会,还是按照某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词性、首字母分类,用一句简单的短句囊括其中几个单词)背的更快呢?我想大概率是后者吧。
这些话我是不会与那位奶奶说的,我只向她提了一个小建议,多问问小孙女的感受。
我写这段话的目的不在于解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而在说,我们碰到一句话、听说一件事、看到一段别人的想法要有自己的一个思考。
这句话、这件事、他说的是否正确,是否与我自己本身契合,我能否从这句话、这些事、别人的言谈中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并化为己用。
最忌讳的是,我们盲目地奉行一句话,盲目地跟随一些思想。倘若我们能更深入地问一句,这句话对么?想必我们对这句话的了解会更多、认识也会更深、记忆也会更清晰。
PS:一点感悟,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