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父母》主要聚焦的是城市留守儿童,探讨的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不过,它的播出,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反思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孝”,再次成为公众话题。
“80”后的我们,已然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坚,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和教养,而日渐年老的父母显然也不容忽视。对父母要孝顺,这是自然而然情理之中的,但是,怎么做才算得上是孝顺父母,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自古讲究“孝”道,关于“孝”的故事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芦衣顺母、扼虎救父......可是,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人对于如何“孝顺父母”都是了然于胸的。
古代“孝”的故事,都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那么,在早已不缺吃少穿的今天,我们怎么做才是对于父母最好的孝顺呢?
这自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对于父母最好的孝顺,就是让他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听起来似乎并不难,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根本做不到。
我先讲一个身边的小故事吧。
亲戚家有一对老年夫妇,八十多岁了,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并且都过得不错。于是,几个孩子商量:父母辛苦大半生,现在老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把他们接到城里生活吧。
说做就做。于是挑一个日子,兄弟姐妹几人凑齐,回到老家接爹娘。可老人却觉得在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挺好,饭后睡前,闲来无事,邻居老哥儿老姐儿们唠唠嗑,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热热火火地帮帮忙凑凑趣,得劲儿!不想去城里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但孩子们却觉得,你们年纪一把,守在这犄角旮旯的一方小村儿里,生活各方面都落后不方便不说,我们工作也都很忙,经常回来看你们吧不太容易做到,不经常回来吧你们要有个三长两短了可如何是好!
不由分说,兄弟姐妹几人,在家中老屋里一阵折腾,家具物什,卖掉的卖掉,送人的送人,被“扫荡”一空的老屋没法再住下去了,老两口只得跟着儿女们进了城。
先是住儿子家。然而,仨月不到,问题渐渐凸显。儿子夫妻都是高中教师,工作繁忙、上班时间超长,根本无法照顾爹娘;而他们的家在六楼,没有电梯。一下子,在村里本来完全可以自理的老夫妻俩,在儿子家完全丧失了自理的能力,最基本的上下楼都是一个大难题,而他们的儿子儿媳,也根本不可能在这方面给他们任何帮助。
老两口想家了。尤其是腿脚不好的老太太,每天都觉得苦不堪言,直说要回到自家的老屋去。可是,老屋已经只剩一个空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孩子们风风光光接了老两口进城享福,这才仨月不到,要灰溜溜回去,还不得被人笑死!
怎么办呢?又转移到小女儿家。她家的房子比哥哥姐姐家都宽敞,也有电梯,出入方便。
可也只合住了半年,老两口又被转移到她家另外一套闲置的房子里。房子在一个很高档的小区,120平方的面积,只住老夫妻二人。
为什么不和小女儿一家一起住了呢?这个问题,老两口欲言又止,不愿多谈。
老爷子是老公的本家远房爷爷。每年春节那天,老公都会提出去看看老两口。每次给他们打电话前我都有些犹豫:大过年的,老人的儿女能不陪他们吗?去打扰人家的家庭团聚不太好吧?
然而,电话每次打通,老爷子听说要去看他,都极为高兴。每次去时,都只有老两口在“家”,并未曾见过他们任何一个儿女的身影。
老公和老爷爷下几盘棋,孩子们则在房间里一阵闹腾。这套偌大的房子里,有那么一刻,似乎热气腾腾。我们并不说多少话,更避免提到“老家”之类话题。
前年,老奶奶去世了。听说她过世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回老家度过最后的时光。然而,她的心愿终究没有实现。生病了需要治疗、需要住院,而城市的大医院医疗条件显然比农村的更好啊,这种情况下儿女们更不肯放她回去了。
老奶奶终于回到老屋时,是以一副尸骨的状态。她的葬礼依照农村旧制,却又办得风光无比。围观的人群中有啧啧称叹声:“几个儿女都有出息,难怪这么排场!老太太这一辈子,值了。”
我听着,心底五味杂陈。我想,老奶奶此时若地下有知,她肯定不是得意于众人的艳羡,而是安然于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吧!
老奶奶葬礼结束后,儿女们的意思,老爷子继续回城。可这一次,老爷子不肯再妥协,儿女们试着劝说:“您又不会做饭又不会洗衣,一个人可怎么过呀?再说,这家具啥的也都......”
“都别再说了!做饭洗衣都不用你们操心!家具......我一个人需要多少家具?你们,早了晚了想起来时回来看看我就好了。忙的话,就不回!这是家!家!我哪儿也不会再去了!”老爷子声音嘶哑着,有两滴浊泪倔强地挂在眼角,迟迟没有滑落。
儿女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再说话。一阵默然后,各忙各去了。
这样的情况,我想你的身边也不少见。给父母买吃穿用度;给他们报“夕阳红”旅游团;把他们从农村老家接到自己城市;教给他们使用诸如微信之类新的沟通方式;叮嘱他们警惕那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骗术......这些,是我们多数人通常的尽孝方式。
也没什么不对,但,又好像有些流于表面。于是又有人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人老了,对物质的需求也没那么高了。所以,要孝顺,不如经常回家陪陪父母。”
这个似乎有些高级了,因此引起的共鸣不少。想当年,陈红那首《常回家看看》,让多少身为儿女的人热泪盈眶啊。所以,有很多人,开始在“陪伴父母”方面身体力行。不论工作多忙,不论生活如何繁乱,陪伴父母的时间,总得挤出来。不然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多么令人心痛的遗憾!
能时不时抽出时间陪伴,这的确比单纯的给钱给物资助去玩看起来更走心,也更能令不少父母心中感到慰藉。不过,我以为,这依然没有抵达“孝顺”的真义。
人活于世,可以说各有各的活法,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对于生命的意义何在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同理,我们的父母,可以说也是千差万别。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追求不同、对于父母儿女关系的理解不同,因此,反映到儿女“尽孝”这一点上,肯定需求也不会相同。
所以说,怎么才算孝顺父母?这要看你父母的需求而言。理解他们的诉求,回应他们的诉求,在我看来这才是孝顺的核心要义。也就是说,让父母过他们自己想过的、他们觉得舒服的、能带来心理满足和生命价值感的生活。
再举一例。
是一出经典豫剧。
说的是一个人读书出息了,做了官,生活好了,就想要报答老父亲。于是把老父从老家接进城,好吃好喝好招待,好玩的地方也随便玩,甚至还派了人专门陪同保护,可父亲就是闷闷不乐。难道是自己工作太忙陪伴老人家不够?于是,能推的应酬尽量推,没事就回家陪爹爹。可老人家依旧开心不起来。几番折腾,无果,父亲直嚷嚷城里住不惯,只想回那个鸟不拉屎的小山村小破窝儿。儿子没法,只得把父亲送回了老家。可心里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家乡小住几日,看着返乡的老爹和他的老哥们儿东拉西扯神吹胡侃,和村西头同样丧偶多年的老二婶眉来眼去暗递秋波,儿子的心豁然开朗了。他能让父亲享受到的那所谓“福气”,原来对父亲只是枷锁;而他觉得清苦难熬的日子,原来于爹爹而言是这么美妙的快乐。
以上两例,都是农村父母被儿女以“孝”的名义接进城却住不惯的故事,那么对于本就和儿女住在一个城市的父母呢?怎么孝顺?
城市父母更需要儿女发自内心尊重他们自我的追求。因为相比于农村父母,他们一般没有经济上的顾虑,退休金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的物质生活而无需依赖儿女;同时,因为他们多是“文化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相对而言就更强烈。他们可能虽退休但仍拥有自己挚爱的事业,或者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这种情况,儿女真要孝顺,最好的就是尊重老人自己的选择,千万不能以“老了还胡乱折腾啥”这等看来是孝顺其实是自私的说辞来对父母的晚年生活横加干涉。
为什么不能放过父母呢?“孝”的真义应该是尊重,是认同。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认同他们那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体谅,是快乐。体谅父母的痛和泪,也体谅他们的笑和闹。而孝顺的快乐,也不能只是我们“尽了子女义务”的满足,更应该是父母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坦然和轻松。
千言万语,其实还是那一句话:孝顺父母,就是让他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