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穿过窗台,静静地洒在床上,宝宝已经熟睡,我手里翻着这本龙应台的书:《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早已看过的书,如今又来翻起,却没有一丝的记忆,或许,有些文字,只有做了妈妈之后,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谁曾想,《野火集》中率性犀利的龙应台,做了妈妈之后,却也这般温柔细腻。笔触间无时无刻流露着做母亲的温情,爱极了做母亲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孩子送给所有妈妈最珍贵的礼物。
一个个温暖的画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妈妈对孩子万般的温柔和爱意。
就像序里中的这段文字: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1、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和那个5岁孩子的阿婆一样,总喜欢催促孩子,嫌孩子磨蹭,做什么都太慢,洗脸太慢,穿衣服太慢,走路太慢,写作业太慢。
太多时候,只是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却忘记了,他们还是个孩子,他们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陌生,对很多事情都是在慢慢地一遍遍地练习中才能熟练,才能快起来。
书中”放学”的那一章里,华安上小学了,不用接送,而是和同学结伴而行。
本是15分钟的路程,他每天却要走七十分钟。
妈妈很生气,一再追问,华安却一直说自己哪也没有去。
而妈妈也没有过多地指责,而是私下偷偷地跟着孩子,看看孩子到底去了哪里,到底有没有说谎。
原来,这一路,几个孩子先是爬短墙,又是看大铁门里的狼狗,还趴在地上看蚂蚁,最后剩下安安一个人的时候,又在工地上找宝藏,直到快到家的时候,还在大松树下观察松鼠,所以到家的时间,已经是距离放学一个小时零五分了。
原来,孩子说的没错,什么地方也没去,他之所以走得这么慢,是因为他每天都会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去看,去观察,去寻找,去探索。
而妈妈,弄清楚这一切之后,或许也放下心来,默默地说着,孩子,你慢慢来,妈妈愿意一直等着你。
2、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当个人的理想与妈妈的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或许,这也是困扰所有妈妈的一个问题,就像有人问,事业与家庭是否能够兼顾?
没有什么兼顾,只是如何选择的问题。
龙应台做了妈妈之后,同样有这样的困扰,大学同学若冰,来欧洲看望这位新任妈妈,朋友一脸鄙夷地看着这位为孩子忙碌的妈妈,一天的时间几乎都在孩子身上,只有到了孩子睡觉的时候,才有自己的时间去写文章,可这个时候,也已经处于半瘫痪状态了。
就连若冰和她的谈话,也时常被安安打断,她还有各种各样的理想和计划没有完成,太多太多了。
而最后,当若冰问她:“你后悔吗?”
她沉默了一会,说:“还好,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所谓经验,或许,就是那种当妈的感觉,那种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而激发出的那种想法,那种力量。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修炼。
就像书中写的那样,“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
所以,她放弃工作,用两年的时间全职陪伴孩子的成长,而在陪伴孩子的间隙里,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阅读,看书,看报纸,看杂志,研究,思考,写作。
她说: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
这就是孩子给与一个母亲的东西,不仅有欢乐,也有痛苦,就像我开始写的那样,有些文字,只有做了妈妈后才会有更深的体会;有些经验,只有做了妈妈之后才会有;有些道理,也只有做了妈妈后才能真正明白。
3、放手,也是一种成长
书中的龙应台,也和很多妈妈一样,从小受着传统保守的思想教育,长大又接受着开放的西方文化,面对孩子,总也矛盾着。
孩子在德国的幼儿园,与在台湾的幼儿园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台湾的时候,面对着传统的如小学般的幼儿教育,她也很纠结,最终选择了不让孩子去,而是自己带着孩子到处玩。
可是,就像长大的华安说的那样:“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却有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而面对妈妈的“孩子,你慢慢来”,十九岁的华安却更渴望妈妈快快地“放手”。
对于很多母亲,快快地放手,似乎比看着孩子慢慢来更难做到。
就像她的《目送》里,那句大家都熟知的那段文字:“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用他的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也默默地告诉你,该快点放手了。
可是,妈妈却还在依依不舍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是啊,面对孩子的离开,总有太多的不舍。
而这场得体的退出,到底该如何得体,如何退出,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纵有千般不舍,我们依然要走向别离,纵有万般不舍,我们也要坚定地退出。
这时的母亲,更像是小时候不愿离开母亲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