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学志愿想填哲学系的你

作者: 高浩容 | 来源:发表于2016-06-16 23:04 被阅读520次

    § 前言

    不久前,辅仁大学哲学系才闹了一次上新闻的风波。五月有辅仁大学校内转系的会议,结果今年哲学系共有57位学生申请转出,尽管因为许多条件,最后仅有17人转系成功。

    但系主任尤煌杰在Facebook公开此事,以「哲学系最不堪的日子为题」,内文甚至用「诈骗集团」去形容当中某些学生的行为,因为这些申请转系的学生,当初绝大部分都是「申请入学」进入哲学系。此制度类似美国申请入学制度,故学生不是光靠分数进入哲学系,是通过申请数据、面试表达过进入哲学系的意愿。

    我们不要去谈其他国家的哲学系现况,就谈台湾,这几年有的哲学系跟其他科系合并,有的则是减班。研究所的报考人数很有限,有些学校为了生存,基本上你来申请就等于录取。

    § 为哲学找生计的那些人

    哲学系的存亡之际,除了早就已经吵到烂掉的几个原因,「就业问题」、「不食人间烟火」等,其实都不是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产物。《纽约时报》于2013就有一篇关于教育与产业合作的报导,斗大标题便是〈凭哲学学位如何找到好工作?〉(How to Get a Job With a Philosophy Degree)

    文中介绍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University)的作法,是由专家团队,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他今天就读的科系如何与未来的就业,以及研究所接轨。这个部份牵涉到学制的问题,在一个还需要更多经受大学训练的毕业生投入劳动力的国家,以及一个大学毕业生劳动力过剩的国家;一个大学学历已经很够用,和一个如硕士证书才真正足以证明学术能力的国家(如德国)。

    只能说在人力需求孔急,但欠缺对应人力,陷入摩擦力与结构性双重失业危机的台湾,哲学系毕业生一来不知道如何跟产业界对应,产业界也貌似不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更何况,少子化的危机早已乌云密布,让台湾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前景蒙上阴影。

    这意味着,对内,即使是打算一路钻研学术的哲学系学生,在哲学系自己都有存亡危机,人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喝了洋墨水回来的哲学博士想找到稳定的教职就已十分困难。

    对外,哲学系的各阶层的毕业生,基本上只能自求多福。

    § 如果哲学系是一间公司:比新创公司大,比百年企业小

    选填哲学系之前,你可以思考一下哲学系带来的可能影响,都是些经验谈:

    一、哲学社交圈不大

    就我在台湾与大陆观察的情况,台湾人对折学系专业的理解不如大陆。因为大陆至少还会在高校读个政治课,通过马列相关课程吸收到一些哲学知识,但在台湾类似的课程是没有的。

    以前面提到维克森林大学为例,专业的辅导就业团队,在台湾各大学本就作用有限,更甭提这些就业人员对哲学系的了解。

    哲学谈人生、谈存在,但在哲学系与外界交流之间,你可能会发现很难从哲学系去定位自己的未来。好比你今天读比较实用的科系,你很容易通过这份专业去跟社会上的其他人沟通、接轨,找到一个模仿与学习的对象。通过这些互动了解自己未来可能的动向,但哲学圈相形之下就很困难,除了教授、作家、王思聪,你还能以谁为学习的模板呢?

    (我想起一件很好气又好笑的事情,硕士毕业找工作时,曾经有间媒体公关公司找我面试,总监第一句就是:「我没有要用你的意思,找你来只是想知道读哲学都在读什么。」我就这么跟她聊了一个半小时。面试结束并没有戏剧化结局,她真的没用我)

    二、读哲学对彷徨的心不一定有解

    如果你幻想哲学能拯救你的心灵,我想是幸,也是不幸,这个年代人有太多能替代「阅读哲学经典」的方式抚慰心灵。

    至于有些哲学人说的「读哲学什么都能干」,基本上这说了等于没说,你读任何科系都可以在毕业后找方面,做各种就业的学习跟尝试。

    现实是许多「根本不了解哲学系的人」进入了哲学系,所以对哲学系感到失望是必然的。但这一方面来自哲学系的课程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在于现代人的青春期无线绵延,可以到三十岁还在探索人生的下一步,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哲学系真正的危机之一,不只是少子化危机,也不单是什么社会功利之风盛行。而是如果可以「一面读其他用来吃饭的专业,又能一方面拿哲学当消遣,干麻非读哲学不可?」

    这就让读哲学系的价值受到更大的压缩。更何况真的喜欢哲学,本来就不等于要进入哲学系,我想这个从哲学「爱智」的角度来说,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因此,哲学系成员自己得想清楚如何在这个年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转型好生存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可能需要放下一点高傲的身段,真正敞开心胸去聆听学生,聆听社会大众的声音,才能达成。

    三、爱哲学不一定要读哲学系

    这是哲学系存在的另外一项现代尴尬,无论哲学系的老师认为哲学有多伟大。就像电影《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男主角对哈佛学生说的,学知识不见得要进大学,花几块钱就能在图书馆饱览群书。

    某些科系、某些专业能够让人愿意耗费大量精力,花钱进入大学学习,那哲学呢?这是文科共同的一个宿命,一个四年在大学混吃等死的哲学系学生,他可能比不上一个理工人自己浸淫哲学书籍所得的多。

    另外从哲学史来看,到最近半世纪心理学分家等等。社会学、社会哲学;政治学、政治哲学等等科系间,强者总是能够不断吸吶哲学经典,形成自己学派的新见解。一个科系又一个科系,等于是把哲学这个大家族给分家,也是对哲学系生存的另一种威胁。

    此外,包括前述的学制问题,对于大学只是进入真正专业(先读生物,再读医学;先读哲学,再读法律),拿到硕士学位的博雅教育准备站,或可吸引大学生选填哲学,但当社会并没有给人那么宽裕的空间在学院混上六到七年,再出去就业,或者即使拥有哲学硕士,在一个社会也没有更多就业优势,反倒浪费两到三年累积工作经验和人脉的时间。

    至于某些哲学人琅琅上口,「读哲学可以增强逻辑」云云,一般人靠自修也能做得到,现在网络发达,多得是各种共享与分享知识的平台。真想了解一份行业,其工作者的思维逻辑,何必绕远路读哲学?

    如果你还是想读哲学,不妨带着下列几个问题,用四年去验证它们:

    第一、

    此刻加入哲学系,等同进入一间有生存危机的公司,你是否有跟公司共存亡的打算?公司好不好也许不关你的事,但人生四年不短,花得值不值,这完全是你自己要负责。

    第二、

    你爱哲学吗?爱到有需要进入哲学系就读?除了看知乎,想办法找个读哲学的学长姊或亲朋好友,详细的问清楚读哲学系的方方面面。试着读一些真正的经典,哲学系学生上课的书,而不是哲普书,验证一下自己的爱。

    第三、

    如果你是选校优于选系,那千万不要放弃通识课或跨系选课的机会,很多对于某些科系的误解,能够通过这些机会厘清。很可能,你会找到真爱,或者为哲学系毕业后先行找好就业备胎。

    第四、

    你的经济状况允许吗?有些人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思考人生课题;但多数人得一边工作,然后才能用剩余的一点时间去想人生课题。现实的问题牵涉的不只是自己,别只想到自己。

    第五、

    如果你仍决定读哲学,来吧!好好彻底了解一番,因了解而分开,倒也不算浪费四年青春。但我以过来人的角度,理论和实务终究要结合,哲学各种内涵项目,可以与大千世界之万象对应。别让你读的哲学成为死哲学,才能读得更有乐趣,也真正能让哲学人不会与社会人的角色脱勾。好比对沙特存有论的理解,经历一次朋友的死亡,我才真正觉得自己读懂了一点。



    p.s. 我当前的职业是作家、咨询师。但我在读哲学系之前便已热爱阅读和写作,写作是我的志业,对我来说没有退休这回事,我要写到死。这也是读哲学可能会遇到的,就是当你跟其他人竞争一个岗位,哲学系毕业证书没办法说服其他人相信你行,你得比别人拿出更高的毅力,花更多时间去证明。

    咨询是刚好学校的哲学系有哲学咨询研究,跟着做了几年,进而投入咨询行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牵涉心智哲学、知识论等科目,哲学还有其特殊性和部份优势。

    通过咨询和工作,我更加发现人生是活出来的,哲学如果不活,那就是死哲学。相反地,有些人活得精彩,也许他半个哲学家都不认识,但他对生命的理解足以让某些哲学教授汗颜了。

    大学生涯只是人生的一小部份,人生这本大书有太多内容,虽然我前面说了那么多现实面,但真的有太多大学和书本学习不到的东西,等着我们去社会学习,有太多世界的面貌等待我们去认识。

    无论走不走哲学,保持好奇心,以及与他人的连结去探索这个世界。慢慢走,把每一步走踏实。最终我们都会,也必须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后我想说一句经常用来自省的话,「不要孤单,孤单就会落单。」我想这句话对任何群体,好比一个科系,以及任何一个个人都适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爱新觉罗达摩:我先看30本哲学课本再看几十本哲学经典,和100篇哲学文章。自己再写100篇。初步了解一下哲学。
      • 秦山飞鱼:我谈谈自身对哲学的看法。我必须承认哲学是一切学科的王冠。如今的我们有些本末倒置。哲学有什么好处?可以教化人心,可以树立思想观念,大概这两项。哲学的门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哲学史,宗而言之,圣人之学,必有极高的资质可以学习。每一科学不过是它的具体而微。以上所言虽然凡凡,但切身体会,绝非空言。这里涉及什么样的人,怎样的途径可以学习哲学,以及什么样的人可以教授哲学。我以为可以分为三类,大众的道德美育,具体技术的人和具体成就者,善于思考求真理的人。分成两种途径,由哲学而技术,或者由技术而哲学。哲学教育者暂分为两类,深入生活,体现美德的价值;深入哲学思考,精神的导师,人类世界观的培育者。以下谈及三种情况:
        大众教育,告诉怎样成为一个人,必须深入生活,深入浅出,《弟子规》是儒家思想最好的实践。第一类哲学教育者的要求。
        追求某种具体技术的人,具体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有思考就有哲学的发挥,这类成功者对自己的思想极度自信,不过易失于偏见与静止)
        善于思考的人,对真理不休追求的人,有两种途径实现自身的价值与价值观。某些技术和工作成果的高度要求,从而引发思想的革命,新的世界管的树立,比如弗洛伊德。由某些价值观的引导而对某种新事物,新技术的不懈追求(在此不举例)。
      • b42a50505b92:也许这是让我看到哲学的第一课
      • 6b5e0d092464:不要孤单,孤单会落单
        高浩容:@大利拉 好 :blush:
        6b5e0d092464: @高浩容 那老师哪天可以就这句话做篇文章吗?希望能借由您的观点来理解它的含义。
        高浩容: @大利拉 老师送给我的话,每每觉得特别真实。
      • 二狗和蟑螂:可怕,,幸亏当初没学哲学,我妈还让我报哲学😞
        高浩容: @二狗和蟑螂 可以当成兴趣,读了有兴趣了,再深究

      本文标题:写给大学志愿想填哲学系的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zm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