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摘自鲁迅《呐喊》集中《社戏》一文
这几天,大雨来了走了,又来了。挺好的,凉快,还不必出门,陪娃做饭看书,其乐无穷。
我有一个习惯,有闲暇时间,经常会把以前看过的书再看一遍。有回忆有思考有新的触动。
这几天,看的是《呐喊》,因为郁闷?因为不知怎么办?因为无能为力?
可能是因为学校对于那个抑郁症孩子想返校严词拒绝,但又要求我这个半路接手的班主任把这件事做得不伤情面、有理有据、皆大欢喜——这,可能吗?
作为班主任,我也很矛盾,接受他返校,可能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但是风险很大,也许不可想象,也许我承受不了;拒绝吧,我真的说不出口,虽然家长一句实话都没有,可是孩子是无辜的,他也不想得病,他也想好好的。
校领导语重心长,“出了事,家长就不是这副求着你的嘴脸了,学校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你更承担不起!”
我懂的,可是为什么你们都在看戏,只有我一个人无可奈何——面对随时可能发疯的家长、敏感脆弱的孩子,还有说不过去的让孩子退学的理由。
是的,很多时候,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没有以前的闯劲,不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是会顾虑重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概是,那一次我刚上班第二年吧,有一个学生请假超期,联系家长,家长带了二车的人闯到学校,围着我要孩子,而所有的学校领导保安老师,都在外围看着,指指点点。只有我的几个学生冲进人群,把我围在中间,怒气冲冲的冲着那些人替我解释。
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吧,突然有了灰心,有了害怕,有了想护住的东西。
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我在倒数上去的四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二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我人生的前二十年,在奋斗,在学习在帮父母尽可能的做事,为了只是让家人生活的好一点尽可能再好一点,因为家贫。
后面这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年,还是在奋斗,不敢松懈,因为扛在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多。真的是看过二次戏:在老公老家的村里,唯一一次赶会回去,看到戏台咿咿呀呀,戏台下周围村子里男女老少挤挤挨挨:老人在投入的听戏,男男女女在买东买西,小孩子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第一次觉得原来安静的村子里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听不懂听不清,带孩子玩了一会走了。
第二次是老公老奶奶去世,请的戏班子,每天晚上唱,街道里水泄不通,戏班子歌舞团轮番上阵,震耳欲聋——这次是没有时间看戏的。
退一步想想,其实后边这二十年,尤其我心生了胆怯之后的这二十年——看戏颇多。周围发生的种种,要么是看不懂,要么是没时间理会——都是以看戏的心态在观望,在等待结果和我预料是否不同。
什么时候习惯于看戏了?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关紧要——很多时候,真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那么关己的时候呢?自己的戏,是不敢只看看的,要好好演,要尽可能演出好结果——但是,亲爱的,自己的戏,也有无计可施的时候啊!
该怎么办呢?呐喊几声,先舒舒心头郁闷,然后呢?还是要认真琢磨,写好戏文——不能让看戏的笑了去,不能让自己后悔了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