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55552/137ff00ed3373c9f.jpg)
以前,我很少听讲座。
自从大前年,文博会筹备,召开,听的机会多了起来。
印象深的几次,都和敦煌有关。
2015年,在莫高窟数字中心,敦煌文化驿站,聘请中国著名地理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教授,为中外游客和文化界人士,免费讲述敦煌历史文化,而后在同一地点,又是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讲敦煌音乐舞蹈。
2016年,文博会期间,受邀参会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在文博园里,做题为“远征 历史 记忆”讲座,为我们重新翻开革命历史画卷,重述红军长征,和今日丝绸之路重启意义。
2017年9月,著名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戈舟、郭文斌,又在文化馆的读者见面会上,谈敦煌文化发展和写作,以及记录历史,写作者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就在前不久,12月22日,著名敦煌学专家、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先生,又讲“敦煌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
耳福不小。
当时的情况是听者爆满,图书馆那么大的报告厅,根本坐不下,只好临时添加座椅,几个走道里,边边角角,几乎没有空地。
看来,不仅仅是我,许许多多敦煌人,外来者,都对敦煌丰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面对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说实话,了解的很片面,以至于急忙之下,能讲述的非常有限。
要说了解敦煌,早在30年前,遥远的八十年代,金秋十月,刚出校门,就听张仲先生讲敦煌历史,他可是敦煌市志编者之一,当时也到莫高窟实地参观,看了很多洞窟,做了笔记,后几经辗转,早已遗失。
近几年有关敦煌,丝绸之路讲座,除非外出,不曾错过。可以说每次听,都有新的内容,新的收获,即是大多遗忘,总有星星点点,留在脑海中。它们怎么说呢,在我心灵的高地上,正在一层芦苇一层土地垒起,加厚,变高,变得立体,有看头,也有回味头。
这样的我,冬至这一天,也是专心倾听,生怕漏掉重要的信息,我知道好多人,因为上班没法来听,十分遗憾,我则心满意足,就像哪本书上说的,像个丰收了的农民,穿着簇新的衣服,高高兴兴地乐呵。
在已知历史史实里,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王圆箓所建千相塔,损毁,功过。比如藏经洞里的《金刚经》,如今在大英博物馆为镇馆之宝,再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涂。”和出土文物的联系,比如长安___天山廊道,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一带一路实施,丝路沿线国家,已经和我们签下的协议,以后的合作,发展。
冬天这里并不寒冷,这一个个消息,如同春天的信使,轻巧活泼的展现在眼前,让人心生希翼、快活,以及感激。
习主席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至今,仅仅过去了四个年头,我们敦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被定为文博会的永久会址,这些好消息,一件件向我们涌来,真有应接不暇之感哦。
可是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我听得心悦诚服,专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时回荡在报告厅的,是久久的热烈的掌声。
其它听众,也如我一样,如沐春风。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那种整装待发,那种磨拳擦掌,雄心顿起,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家乡干出点啥的愿望,特别强烈。
关于丝绸、飘带,关于菩萨、观音,关于彩塑、木结构,关于复兴、发展,这些优美的语词,从严谨的学者口中吐出,当真如口吐莲花,满室馨香。
这样的时候,我呆呆的坐在那儿,还没有听够,还想再听。
对脚下的土地,滋生出特别复杂的感情,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决策,是地处边远的西北小城,变得越来越美,文化气息浓厚的化都化不开,各种讲座、展览,层出不穷,国外的,中国的,本土的,外地的,我方唱罢你登台,一派红火景象。
我的手太慢,记录的太有限,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让我手脚忙乱,还没把上一句要紧的话记全,下一个更精彩的内容又纷至沓来,我在这样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讲述中,听得醉了。
还有那些精美图片,来自其他国家博物馆或图书馆,藏经洞中经卷,隔着千年历史,出现在眼前,展示的壁画,经卷上的文书,都非常清晰,这样图文并茂的讲述,同时给人视角和听角的双重感受,印象更深,这是我最喜欢的。
冬天的敦煌,自然夺去绿色,花朵,可我们的心里,春光明媚。对美的追求,对历史的着迷,对未来的乐观,让我笑逐颜开,只想歌唱。
在家乡听讲敦煌,是回顾,更是展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