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群里看到有一个妈妈说:因为生二宝把大宝给爸爸带,结果爸爸太过宠溺让大宝和她不亲。有一天她像带大宝午睡孩子居然伤心地哭起来,她认定大宝哭是排斥她想要爸爸。妈妈这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突然把爱都给了妹妹把他丢给爸爸,虽然爸爸也是重要的人但对于三岁以内原本被妈妈全力呵护的孩子来说这个变化还是很大的,那份对母亲的需求被忽视了。现在妈妈重新又回来的时候,积压的情绪突然喷发在妈妈面前释放出来。但妈妈没有读懂它,而是评判带着主观意见去看待这个哭,因此没能给到正确回应错过与孩子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曾经小人一度从开始会说:“妈抱、“妈妈抱”、“妈妈抱抱”这几个字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套住我,尤其在我有自己的生理需求时小人还抱着我的腿不停地哭喊,强忍住要把他扔出去的念头,无可奈何地抱起他机械化的回应他套路性的话术。那个时候我被“妈妈抱抱”这几个字带跑了,总想着我不是一直抱着在吗?都抱这么久了还要抱多久啊!我抱累死了,难道不能休息一下吗?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沦陷入情绪的漩涡,没能看到自己的状态,没能看到一个渴望妈妈热切回应的孩子,只是丟给他一副妈妈的躯壳而已。
“孩子最讨厌的时候,其实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我把这句话带到生活里面,看到宝宝在哭闹就知道那是宝宝需要爱了,我应该给到他需要的热乎乎的爱。因为读懂了孩子的渴望便不再受那些想法干扰,从情绪沦陷区光复。
最近宝宝又有了粘人的问题。读绘本一本书要求看多遍,但是过程中间他其实并不是很认真。观察到他很喜欢坐在我腿上,并对我对阅读的投入程度非常敏感。意识到他其实是又需要妈妈的爱了,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所以他只会追着我喊“读书吧”。当我转而带着他玩一些能表达亲密的游戏时宝宝就会很快被满足到,他就开始又自己去玩了。
我们的问题是有时候会带着自己积压的情绪、心不在焉或者带着主观想法,带着评判去看孩子的行为,甚至给孩子帖上标签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在评判可不可以做,评估后果,权衡利弊,给出建议,很快就陷入商讨无果的困局,孩子哭闹,大人光火。
如果我们能从自己的情绪里跳脱出来去读取到自己的需求和问题而不是将责任推给孩子;如果我们能从眼前的画面、头脑的编织里跳脱出来看待问题,一切或许就会不同了!
清空自己认真去听一听孩子要求背后的动机,看一看孩子行为发生时的状态,感受一下孩子与你在那一刻的关系,尝试体会他对你的感受。这样我们至少不会轻易走到孩子的对立面,或许我们真的就能读懂孩子的需求,抓住每一个创造亲密亲子关系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