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吃饭之前,听了会樊登老师讲《正面管教》这本书。
当我听到,孩子在童年时期被父母忽略,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长大之后,会导致他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经常跟伴侣吵架。
我当时听了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因为隐约觉得,好像我跟这句话有什么联系似的。
当时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正面管教》这本书讲的是孩子的教育,你现在不太需要听。还是去听《亲密关系》这本书。
感谢这个念头,它帮助我找到了《亲密关系》这本书。里面讲的内容,举的例子,跟我的经历,简直一摸一样。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串联起许多过去和现在的事情。
视频开篇,樊登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情侣吵架,真的是因为当时出现的问题吗?
比如女孩每次用完家里东西之后,都忘记归回原位,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男孩一开始还好声好气地劝说,次数多了,就开始对女孩发脾气,进而产生争吵。
那么,男孩真的是因为,他的女朋友把东西弄乱而生气吗?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当下的问题导致的争吵。
真正的原因是,男孩有好几个哥哥姐姐,小时候在家里总是说不上话,父母因为孩子多,往往忽略了他。
结果男孩从小就没有归属感,但是小孩子没有办法,也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只好把这种负面的感觉压在心底,也就是潜意识里面。
表面上可能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但是这种表象,其实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因为孩子没有办法承受这种负面感觉,只能把感觉压入潜意识,来保护自己。
但是这种渴望被人听到,看到的诉求,一直还存在男孩的潜意识里。
小的时候没法跟父母反抗,现在长大了,面对平等的伴侣,这种诉求就跑出来了。
如果,他的伴侣经常对他说的话,表示忽略,长此以往,就会引爆他潜意识里的诉求。
但是普通人很少会了解童年的经历,对他产生的影响。“渴望被看见”的诉求被引爆之后,男孩下意识地冲着女孩发火,表达愤怒。
因为愤怒会让人觉得自己是对的,感到有力量,进而达到逃避痛苦的效果。
一边听着,我的脑子里开始回想。
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在家里,一直是说一不二的。我和姐姐几乎没有话语权。包括每天吃什么,吃几碗饭,夹几筷子青菜,都要听从妈妈说的话。
而正是因为,从小我就没有话语权。所以长大之后,我特别渴望得到“听从”和“认同”。
这种渴望一直藏在我的潜意识里,所以,当我成年,并且经济独立之后,父母说的一切建议,我都抗拒。
到现在,我也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因为父母说错了,我才抗拒。还是纯粹因为报复心理,报复童年得不到话语权这件事。
通过这本书,我的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了解释。
例如行动营,学员不听我的话,按时写预打卡。但是我并不能真的命令他们,所以我就从心理上产生了变化,最后呈现在行为上,就是不管了,听之任之。
对于童年得不到认可,话语权,价值感,归属感这一系列的关于缺失的痛,应该如何解决,我还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
不过听到樊登老师提过一嘴,有本书说的就是如何疗愈。后面找时间听听这本书。
然后,我们说回《亲密关系》这本书。
具体的内容,我因为只听了一遍,不敢随便写,最后一点感悟。
书里有句话,让我很是赞同
是这么说的: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到底是要追求“自己觉得对”呢?还是要追求快乐的生活呢?
我听完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脑子里似有黄钟大吕之声回荡。
仔细想想,人在这世上不过就活几十年最多一百多年。对于地球,对于宇宙,对于时间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连一粒灰尘都算不上。
不管是一个人生活,还是跟别人结为伴侣,组建家庭。我们最重要的,不就是快乐地过完每一天吗?
痛苦纠结地过一天和快乐地过一天,这个选择题真可谓送分题。
一个人地最终追求,就是自己内心的富足,然后快快乐乐地生活。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说的就是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