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小外甥背书,就和他比赛背。
现代文比古文容易理解一些,但背起来不如古文有节奏感,而且背诵现代文,很多字词会用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或词语给更换了,虽不至于改变文意,但终归是没有背准确。
这篇文章,郭沫若用诗来形容白鹭的美,全文围绕“精巧”和“诗”来写。
2-5自然段,主要是写“精巧”,白鹭无论大小还是色彩,都精巧的适宜,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6-8自然段写了三个场景,“清水田里的白鹭”“晴天的清晨,立于小树绝顶的白鹭”“黄昏的空中,低飞的白鹭”,三个场景各成一幅画面,构建这些画面,是利用不同的场景表现白鹭的美,如诗如画的美。
这一段的技巧,让我想到郦道元的《三峡》,亭午夜分、冬春之时、晴初霜旦,郦道元也是通过不同时间的变换 来写三峡的景色,这个技巧学生如果掌握了,何愁作文没啥可写了?
9-11自然段,作者通过白鹭美中不足之处,再次回到白鹭是一首诗,与前文呼应。
没有去翻阅背景资料,就目前的理解来看,似乎就是单纯的写白鹭的美,没有抒发什么感情思想吧。但郭先生似乎又不是喜欢纯写静物的作家。有了解这篇文章背景的简友,可以指点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