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3年7月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时长::《1984》11小时;《美丽新世界》7小时
整体评价:不是本好“小说”,却是发人深思的社会实验。适合对世界观、人生观有一定个人看法的人,有很大的思考延伸空间。三观构建阶段的朋友不建议阅读,容易产生动摇。
我是从《娱乐至死》里第一次知道这两本著作的,他提到《1984》是“文化的监狱”,《美丽新世界》是“文化的滑稽戏”。两本书读下来,《1984》更为压抑,《美丽新世界》的人们过的很快乐然而内核却仍是一场荒诞的悲剧。
读后的感受
因为是同一主题阅读专门拿来对比着看的,所以打算一起来写。两本书读完心情都不太好,这两本书都是近一百年前的“哲学家”对于极端集体主义发展的设想,而现在的我们仍能“照进现实”仿佛跑不出时代的魔掌,就像堕入了迷雾、深海中无处可逃。
两本书的套路都很相似,前三分之一介绍了虚拟社会的状态,中段出现了反叛者、外来者试图挑战权威,最后世界的主宰站出来解释“新世界”的构建原则,主人公无奈、妥协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结局没有胜利、没有成功、没有改变,一切维持现状。特别是最后的解释部分大段大段的哲人般的论辩,会让人觉得乏味,最可怕的是看似逻辑缜密,一不小心就会被说服。
可怕之处是突然惊醒,我不就是局中之人吗?于是把自己代入其中是“压抑着的平等”或是“无意识的快乐”。
两本书的观点上的异同(不尽之处欢迎补充)
1.家庭关系
《1984》中家庭是另一种形式的监狱,家人们是彼此的思想警察,儿女揭发父母,父母还要夸奖“这是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孩子的培养教育是成功的”。
《美丽新世界》中没有家庭的概念,人们是“瓶生”而不是“胎生”,父母是不能提起的禁忌,所以当流落在外的“胎生”的没有经过改造的野人回归新世界时才引起了轰动。
两本书实际上都是在斩断家庭关系对人与人直接的链接,让人脱离小群体融入大团体。
2.男女关系
《1984》中很多夫妻都是分居状态,生孩子是为了完成社会任务,此外的亲密举动都是多余的。人们需要压抑欲望,将欲望化为愤怒和对老大哥的忠诚。
《美丽新世界》中没有稳定的伴侣关系,甚至因为受精卵分裂技术更多的女性被改造成为雄化的雌性。社会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欲望分散宣泄出去,才能保持“水流平稳”。
两本书实际上都是弱化男女一对一的亲密关系,《1984》中的温斯顿和茱莉娅通过私情来挑战权威,思想改造的终极任务也是针对于此。《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克制自己的感情拒绝直接诱惑,希望通过做受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都是希望通过契约关系来体现个人价值。然而对另一个人负责的前提是,首先要是一个独立的纯粹的人。
3.个人教育
《1984》中人们分为:内D、外D、群众。内D、外D接受强制教育,电子屏24小时被监视和灌输“正面信息”、相互检举,因为惧怕而妥协。最终目的是打造“无知即力量”的蠢材。
《美丽新世界》中温和的多,从胚胎开始培养。人们分为: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以及埃普西隆,通过注入各种营养或毒药、用睡眠教育、电击形成条件反射的认知,没有自我成长的过程,更加自然和高效。最终要通过“身份认同”实现社会的绝对稳定。
两本书实际上都是对人进行了强制分层。区别是《1984》是需要后天教育的,而《美丽新世界》是先天定型的。后天与先天的区别使《1984》中的人们有成为上等人的渴望,对权力的崇拜。《美丽新世界》中阿尔法的高傲是与生俱来的,当然也有意外“基因里掺酒”的。伯纳德情绪的变化、“小人得势”的嘴脸就是有身份但没实力的自卑感造成的。
4.精神世界、高雅艺术
《1984》中被删减到极致的“新话”,被反复修改的“报道”,人们不需要记忆和思考,只要附和与歌颂就行了。也有一些由小说部批量生产出来的三级情感小说,供底层人民消遣。个人思想是很危险的,被称为“思想罪”。
《美丽新世界》中有苏摩和感官电影,磁力高尔夫游戏也不错,它们都能保证人们开心快乐无忧无虑。个人思想是没有必要的,被叫做“思想冗余”。
两本书实际上都是剥夺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1984》相较而言更为压抑,《美丽新世界》则是温柔一刀。《美丽新世界》里野人约翰反复引用莎士比亚的经典话语来反驳“新世界”的荒谬,而主宰说美与真理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我想是因为艺术代表着自由的想象力吧。所以诗人才会被流放,因为“完美”的生活写不出直戳内心的诗句。《1984》中的诗人就更惨了,就因为一个韵脚就被判定为“思想罪”。总之两本书中的人都不需要思想和精神,区别在于当个无忧无虑的傻子,还是亦步亦趋的傻子。
5.集体活动
虽然《1984》中人人自危,也有很多一致对外的集体运动,比如仇恨周、仇恨会、青年会之类的发泄愤怒、表达效忠的活动。
《美丽新世界》更是反对任何形式的独处,哪怕是长时间的二人世界也是被抵制的。伯纳德带着莱妮娜在飞机上欣赏美景,让莱妮娜感觉恐惧和无聊,野人约翰的隐居生活更是成为了一场“滑稽戏”。
两本书中描述的社会都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这些活动表面上是把人团结在一起,实际上是通过统一管理相互影响打造无意识的乌合之众。《1984》是为了通过放大愤怒表现忠诚,《美丽新世界》是通过集体强调身份认同、避免独处时有可能出现的自主意识。
6.消费、生产力、工作
《1984》中的日用品是配给制,食品都是合成的,连剃须刀片都要去黑市购买,人们基本上没有购买能力。但是报道中都是翻倍的产值和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
《美丽新世界》中会从婴儿时期就灌输消费观念,“衣服破了就该买新的,用旧东西的都是穷人,会被看不起。”当然底层民众的购买能力一般,应该也不愁吃穿,还有足量的苏摩(致幻剂)供应。
两本书里的消费都是为了消耗过剩的产品。《1984》通过战争、战备竞赛、虚拟敌人等危机事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建设。通过让蛋糕变小,缩小贫富差距。《美丽新世界》是注入消费主义观念,不断买新的物品,更新迭代才是高贵人的时尚。
工作方面《美丽新世界》中的伽马、德尔塔以及埃普西隆是批量生产的多胞胎,作为机器的螺丝是很好用的。《1984》里描述的几次加班都是和“仇恨会”、“纠正历史”有关的大任务。二者都是通过机器去做无意义的重复性工作,用来消耗人工的过剩精力。
我认为两本书中的工作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的工人都是麻木的无自主意识的。目的是为了批量生产产品?还是大量虚耗人的精神呢?
7.科技、z教
《1984》中的科学技术都用来研究如何进行拷问,研究电击设备、注射药品等。上帝不存在,老大哥才是神之所在,老大哥在书中始终没有正式出场,可能只是一个虚拟的形象。
《美丽新世界》中则为了幸福和稳定,舍弃了科学研究。他们的研发重点在生物制造上,相比《1984》的世界还是更加现代的,至少吃穿方面是很高级的。在新世界是没有上帝的,他们的符号不是“+”而是“T”,上头的一竖被砍掉了。没有出头鸟一切都是在平面之下延伸的。而蛮荒世界的印第安野人是信奉上帝、神鹰等图腾的,还有献祭仪式。
科技和z教都是人们解释未知的途径或手段。而两本书中都没有科技发展,社会也终究停滞不前。《1984》显然是一神论,一切科技的发展也是为了这个“神”服务的。《美丽新世界》中的蛮荒之地的人们看似迷信,实际上也是通过神明自省的过程,野人约翰对自己施行的鞭刑就是一种忏悔方式。而“新世界”的人们是不需要醒来的,或者虚幻里太快乐了,他们不需要忏悔和慰藉,因为他们有苏摩。
8.对反叛者的处理
在《1984》中犯了思想罪的人都会被“蒸发”,看到后半段我们知道这些人都被监禁折磨,放空思想,回归社会改造成功后就会被枪决。这种先教育好再解决掉的方式,让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释应该就是掌权者征服欲作祟吧。
在《美丽新世界》里思想冗余的人会被放逐到孤岛。主宰者说孤岛上的人们可以在苦难中享受自由。被物欲填满的伯纳德是抗拒的。希望在苦难中得到真正艺术的诗人是享受的。而野人约翰的自我放逐是希望可以通过苦难的考验得到自我的救赎。
相比较而言,《美丽新世界》中对反叛者的惩罚看似更加温和。但从野人约翰的结局来看,无论是自我的挣扎还是旁观者的嬉闹,一切都似乎又都是无解的。
9.最终的归宿
《1984》对于人们的死亡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底层人民恶劣的生活条件注定他们会贫病交加的走向生命的尽头。即使活着也是思想被放空的,只会应和的行尸走肉。
在“那本书”里也揭示了上层享受权利,中层找机会取代上层,然后成为新的独裁者,而底层人民只能是这一场场革命中的炮灰和牺牲品。
《美丽新世界》可以通过技术让人容颜不老,并在60岁左右的时候愉快的结束生命,而他们人体中的磷会被回收,重新利用。对野人母亲琳达临终关怀,和孩子们欢乐的死亡教育,一切看起来荒诞而又热闹。野人约翰悲伤的情绪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家庭的养育人就会对死亡漠视吗?没有情感羁绊的快乐,还会是真正的快乐吗?
(对于快乐苦难两本书都有不同的角度,我会试着写一篇单独的书评进行分析。)
10.两本书中对于集体的理解
无论是把集体主义社会打造成严酷压抑,还是快乐无忧。实际上都是削弱了人的个人意识,并将它统一到集体中来,而这种集体并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世界大同般的博爱。其本质目的是需要人们忠于某一对象或某一群体。
《1984》中比较明确,那就是忠于老大哥。《美丽新世界》中是比较隐晦的用“愚儿”来为阿尔法服务。他们实质上只是利用了乌合之众的集体主义力量,来创造资源,坐享其成罢了。
不同的口号,相同的内核。
《1984》
“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
《美丽新世界》
“集体、身份、稳定”
“千人千面,百书百看”
这么有深意的书,每个人的看法和挖掘点各不相同。我也只是班门弄斧而已。欢迎大家留言提供不同的探讨角度与书友们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