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灵子LL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6:03 被阅读90次

    这几天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犹如稚儿吃到自己喜欢已久的美丽糖果,那种兴奋和甘之如饴的幸福感充斥心间,浸入灵魂。

    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中国著名哲学家,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中国哲学简史》是他以英文编写供西方读者阅读的介绍中国哲学的著作。

    二、主要内容

    (一)诸子百家

    开篇从先秦诸子百家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早期儒、道、法、墨、名及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流派出身。

    儒家代表人物(多出于文士):

    孔子:中国第一位教师,最早提出儒家思想,强调仁,重视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孟子:儒家思想的理想主义流派,提出"性善论"。

    荀子:儒家思想的现实主义流派,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教化。

    道家代表人物(多出于隐士):

    杨朱:人人为自己,轻物重生,逃避和归隐。

    老子:主要向世人传播宇宙万物变化法则,学会利用法则保全自身。《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强调天然和人为的不同。主张无为,即不要以多为胜,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选作,不要恣意放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知常,妄作,凶。”

    在政治理论上,儒家与道家都认为在理想国里,国君应该是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治国应为大众多做事,道家认为圣人治国,以道立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

    法家代表人物(多出于法术之士):

    韩非子:提出两项权利原则,礼和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最早的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墨家代表人物(多出于游侠之士):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儒家的对立面。

    名家代表人物(多出于辩士):

    公孙龙:共相说,白马非马。

    邓析:辩者,诉讼专家。

    惠施:庄子好友,相对性理论,“无外则至大,无内则至小”。

    名家思想最早建立知识论、逻辑论。

    阴阳家多出于方士

    (二)儒家和道家的兴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法家哲学为施政指导,对内严酷无情,对外纵横捭阖。秦灭亡后,法家成为秦统治失败的替罪羊,因此与法家思想最远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兴起。

    汉初,道家思想一度盛行,被称为“黄老之术”。道家哲学主张无为,取消前朝苛政,符合当时大众要求。经过休养生息之后,国力重新恢复,君王想要另有一番作为,道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和统治者需要。

    于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提出关于宇宙的思想:宇宙由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和人构成,强调“天人感应”,认为人性:“善如米,性如禾。性出虽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提出“三纲(君臣、父子、夫妻社会伦理方面)、五常(仁义礼智信个人品德方面)、四政(庆、赏、罚、刑统治方法)”。

    汉快速发展之后,统治者采用提出新统治方法的法家思想。“外儒内法”,儒家在社会体制、精神道德和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法家则在施政原则和统治方法上占绝对主导。

    汉灭亡后,政治分裂,社会动荡,道家思想作为给人们提供一个超脱现实、逃避政治迫害的思想体系而兴盛起来。

    (三)新道家

    崇尚理学的玄学。公元前3、4世纪盛行的道家思想,郭象、向秀的《庄子注》,道即“无”,新的道德和典制应顺应天,顺应自然,即“无为”;齐万物,豁达率性的风格,崇尚“清谈”,即清新精妙的谈话,只能在智力较高且相互熟悉旗鼓相当的朋友间进行。文人间盛行风流和浪漫主义精神。

    《世说新语》记载:王徽之(王羲之儿子)访戴安道、钟会见嵇康、阮籍与猪共饮。

    (四)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自它传入后就成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半叶,最早佛教翻译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被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后被摈弃。来自印度的佛教译著大师鸠摩罗什继续使用道家的名词术语如“有"“无"等表达佛家思想,使用的是释义法,实际上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综合的一种努力,由此奠定了中国佛学基础。

    佛教有许多宗派,各有其思想特色,主要有“业"的理论,即人的行动作为,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想和言语,都是心的作为,必然产生它的后果,业是因,果是报。每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这个因果锁链构成"生死轮回"。

    所有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人出于无知(无明)而执着追求(执迷不悟),便把人紧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上无法逃脱。唯一的办法便是"觉悟",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称为"涅槃"。

    (五)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的起源:旧说是释迦除了佛经的教义外,还“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两晋时期的著名学者,思想上往往是道家思想,又与佛教高僧结为至交,对彼此思想熟悉、相互交融,即为“禅”的精神。禅宗是道家哲学与佛家思想精妙之处的汇合。

    慧能六祖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五祖相传。

    禅宗第一义:不可说,即“无”。

    修禅的方法:不修之修,即尽力做好眼前所做的事,而无所用心,修持不为任何目的,只要澄心凝思,一无滞着,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便是修持。

    顿悟: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桶底子脱",醍醐灌顶。

    无成之功:“山是山,水是水"的三重境界;“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缕丝。"“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六)新儒学一一宋明理学

    三个思想来源:儒家、道教、佛家与禅宗中介而来的道家思想。

    新儒家的宇宙论观点,主要来自于道教中阴阳学家的宇宙论。

    周敦颐的宇宙论(太极):用以说明思想的图像名为"太极图"。《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曰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邵雍(康节先生)的宇宙论(八卦):《易传》的《系辞上》,用图解说明他的原理,“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张载(横渠先生)的宇宙论:以横渠四句闻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强调“气",即构成个体事物的物质性质料。《正蒙》:“太和所谓道,中涵沉浮、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道即宇宙无始无终、不息不休的流行过程,这个过程即为“气"。气是动的,意味着矛盾和矛盾的统一,即"太和"。

    两个学派的开端:

    北宋到公元11世纪下半叶,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明道先生)和程颐(伊川先生)两兄弟,出现“程朱理学(程颐及其学生朱熹)”和“陆王学派(陆象山和王阳明)”。

    争论的主要问题:自然中的规律,是否人脑中的臆造,或宇宙的心的创作?

    程颢认为:万物一体,即“仁"的主要特性,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心勿忘,无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亡之道。”

    程颐:世上万物,之所以存在,必有一理。有理,可能有对应之物,也可能无物。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理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不能增也不能减分毫。在修养方法上,“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陶冶感情上:

    程颢:把感情与私己分开。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外物在圣人心上引起的情感又被圣心反照,外物去,它引起的情感即逝。颜回的“不迁怒"

    程颐:圣人以己为乐,自己与道合为一体。体现生命的快乐,而非生活的乐趣。“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

    (七)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程颐的理学至朱熹而完成。程朱理学哲学体系直至19世纪依然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朱熹《四书集注》是历来科考内容。

    关于“理”,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理是事物终极标准,宇宙也有一个终极标准,是至高的,无所不包,称为“太极”。“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之理,便是太极。”

    关于“气”:“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关于“性和心”:性即是理,个体所禀受的“理”,一个人必须禀气而后生,人类之理是共同的。人各不同,是因为所禀受的气不同。

    人性和人心是两回事,“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可以活动,可以思想、感觉,性却不能有这些活动。

    修心养性的方法:在每个人甚至每一事物里面,都有太极,即万物之理的总体。但人有不足,有缺陷,未能充分表现,如珍珠混入泥土中。人所应当做的就是将珍珠再现。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以及“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熹的精神修养方法和柏拉图十分相像。

    (八)宇宙心学

    陆王学派,即心学,始于程颢,经由陆象山(九渊)和王守仁(阳明子)完成。

    陆象山读书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顿悟: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认为“心即是理”,心即是性,性、情、心、才都是一个事物,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朱熹的“性即是理”,认为现实世界包含两个世界,一个抽象的,一个具体的。

    陆九渊的心学只勾勒一个轮廓,王阳明把心学发展完善。

    结语

    中国哲学各派,都表现出一种倾向,即相信人自身的巨大潜力。在儒家,“万物之理,皆备于我。”在佛家,“一切众生,莫不是佛。

    《中国哲学简史》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沿革,如浩瀚星空,深邃、幽远、神秘,令人向往并不断探究,引领我们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我,令人性更加纯洁,散发如珍珠般的光芒!

    读书笔记,仅仅摘其皮毛,理解尚为肤浅,有待再次咀嚼细读。暂与各位书友共勉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q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