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神信仰与拜金主义的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同时,对财富的追求与祈愿有了新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以物质利益的追求为指向,道教的财神信仰,与西方传入的拜金主义,存在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故而,不能将道教的财神信仰等同于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意味着对物欲的永无休止、永不满足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却明显欠缺必要的道德前提。这样的极端自私的追求过程,往往极其残酷和不择手段,这就形成了历来为有识之士所不齿的“拜物教”。它的流行与泛滥,形成了对人性的严重异化与扭曲,把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就道教而言,对“物”的追求,是建立在道德尊奉与严格的道德制约的基础上的。道教信徒,确实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要生存,要维持并延续生命,就得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甚至认为,在条件许可,不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情况下,争取过得好些,乃至发家致富,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由此而走向极端,“见利忘义,金钱至上”,不择手段,无视应有的道德规范,则绝非真正的道教信徒之所为。道教所尊奉的财神,为数甚多,他们各以各的道德特质,为信徒们在求财致富的同时,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深刻的道德上的参照与启迪。这样,就把物质追求与精神道德制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物”的需求中融入了精神因素,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交融。
二、修善福应,为祸自来
道教中有关财神崇拜的教义,对无休止的物质欲求和置道德准则与约束于不顾的行为,是持摒弃、鄙视态度的,甚至常常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财神殿前有个楹联道出了道教智慧:
囊中确有几个余钱,你也要,他也要,给谁是好?
胸间若无半分善念,这也求,那也求,凭恁施予?
很显然,上联是对那些大把大把在财神爷跟前烧香,捣蒜似的磕头,以求交大运、发大财的贪得无厌之徒的无情讽刺;而下联,则是从反面的角度,给人以这样的启示:你想发财致富吗?首先应该心存善念,否则,财神是绝不会佑护你的。
道教的经典中,也多有关于对财富的追求所应持的正确态度和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方面的论述。
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就明明白白地指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认为,作为一个洞明世事的有“道”之人,应有广博的同情心与爱心,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就会越富有,就能得到天道的护佑与关爱;而那些只知道敛物贪财,只求索取而不知施舍的人,最终只能成为可怜的守财奴与精神贫乏者。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里说:“修善福应,为恶祸来。”在道教看来,“福”与“祸”全在于“善”与“恶”,即取决于自身对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遵循与否。求财祈福,这本来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为此而不顾及“道”和“德”,背离了做人的根本,欺了“心”,那就有悖天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