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暑假回老家,我带着俩儿子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年且九十的姥姥姥爷。午饭后,姥爷坐在阳台小憩,见我过来就留住我聊天:“哎呀,你妈妈可算完成了任务了。你看你上大学没花家里的钱,大学毕业国家就给分配了工作(姥爷一直认为我进公立学校是国家分配工作的),省城买了房子,不到三十岁孩子也生了,多好!这辈子是不用愁了。你看你那些弟弟妹妹,大学毕了业还得去打工,什么上海打工的,南京打工的,到时候对象也找不下,这不叫个事儿哇!”
我保持着尊敬且善意的微笑听完姥爷心满意足的夸赞与牢骚。在姥爷眼里,我已然是人生赢家,被长辈们树立成标杆,逢年过节,他一定在饭桌上对在上海和北京工作的表弟表妹洗脑一番。可我内心却涌起一连串问题:真的有完美人生吗?人生也像数学题一样有标准答案吗?是否不按照父母心目中的答案去答题,就会被父母打上不及格的烙印?父母家庭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孩子的人生选择?
要吃多少盐才配谈人生我顿时觉得沉重,首先我不觉得我的人生现状是长辈心目中所谓的“完美”,我成为此刻的自己,并不完全是我的自主选择,我也曾在各种善意的声音中分辨哪些是有益的,也曾为了照顾长辈情绪委曲求全,此刻的自己只能说是一种平衡的结果,恰巧这个结果满足了长辈对儿孙的期待。其次,无论你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生涯规划角度去解释这个命题,最后都会掉入长辈一句掏心掏肺的“我这是为你好”的情感漩涡。
我们都太熟悉这些“亲戚理论”了。有感于此,昨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讨论,不出意料,从七零后到九零后,观点几乎一边倒:作为孩子,情感上可以理解,但行动上还是要有自主性。作为家长,不要总以自己的经验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以往之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今日之现实。
要吃多少盐才配谈人生*经验是有惰性的
或许在我们祖父那一代人眼里,完美的人生就是国家分配工作,进入国营单位,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温饱无忧儿孙满堂。经历过改革开放和下岗潮的父母辈,深知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下岗和失业是他们的噩梦,他们更愿意让孩子进入稳定的事业单位,旱涝保收,不要重复他们的人生。没错,这就是经验教给人们的道理。
可是,我们忘了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世界瞬息万变,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下岗,可是今天,跳槽、频繁换工作已经成为职场常态。一劳永逸的工作已不复存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即使是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如今体制壁垒和薪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现实很残酷,可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时代,以往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其实我们今天的很多行业在二三十年前都是不存在的,如今,人工智能将会取代更多的行业和工作,未来将有更多的职业被替代或消失,我们又怎知上一辈为子女苦心谋划的工作不会是另一个“悬崖”呢?
表妹今年大学毕业,父母为她在小城老家托关系找了工作,可是表妹偏偏不想回到小城坐办公室,为此两代人每天论战不断。表妹的母亲坚持说我是你的妈妈我不会害你,我不能眼看前面是悬崖还看着你跳。亲戚们更是在一旁助攻:你妈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女孩子家安安稳稳比什么都强,女孩子不能跟男人比,你将来还要结婚生孩子,年龄大了嫁都嫁不出去!
而父母的担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所谓“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正因为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父母才越来越焦虑,希望在不确定中把握住一点点的确定。曾几何时,我也对我的孩子有过这样的期许。可是,就在我读了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童话《青鸟》以后,我豁然开朗。
《青鸟》讲述了蒂蒂尔和米蒂尔在梦中寻找青鸟的故事。圣诞前夜,两个女孩儿梦见了仙女要他们替自己生病的孙女寻找青鸟,于是蒂蒂尔和米蒂尔踏上了寻找青鸟的旅程。她们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勇敢地战胜困难,但还是没有找到青鸟。梦醒后,蒂蒂尔发现自己笼中的鸟就是青色的。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仙女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孩儿们家里的鸟就是她们寻找的青鸟呢?道理也很简单——没有人能代替自己成长,发现幸福的路要自己走。
可是,自己该如何走好这条人生路?难道真的只能跳悬崖才能成长吗?
要吃多少盐才配谈人生*人的生涯可以规划吗?
每个人都有一个“如其所是”的自我形象,就像每一粒种子都会按照自己的基因密码长成它本该成为的样子。一株玫瑰就长成玫瑰花的样子,一个人成长为“如其所是”的自己,不造作,不拧巴。学习生涯规划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一面反思过往的自己,一面思考我能改变什么。人生之路上确实有暗坑与悬崖,生涯规划不能救你于危难,但它可以让你看清自己的处境,给你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重新站起来的信念。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里的“深远”,我更愿意理解为赋予孩子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为之谋生。父母的过度担心和焦虑反而会成为孩子无形的心理压力。希望孩子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我不去质疑爱,我只是看到现实。人生没有完美模板,更不是数学题,非对即错。
我深深感到作为父母,我们与其辛苦为其“铺路”,不如与孩子一起“搭桥”。人生有涯,人之生涯说到底是一条成己之路,生涯规划应该成为贯穿人一生的能力与力量,如果有人问生涯真的可以规划吗?我的回答是,你控制不了世界的跑道,但你能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
要吃多少盐才配谈人生“认识你自己”是生涯规划的底层逻辑,发展个性与生存能力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发达国家的生涯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起步。今天,我们的孩子将生活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后,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我们最该焦虑的不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老犯错,为什么懒懒散散不爱学习,而是,我们如何“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与外在优势,如何唤起孩子的内驱力与责任感,如何做孩子的支持者,与孩子一起做时代的“应变者”,鼓励孩子成长为“如其所是”的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盐,得慢慢吃,路,得一步步走,孩子如是,我们,亦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