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了,也冷了。没有了盛夏的燥热,多了层秋凉。
上午接着在网上看王安忆的访谈。谈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素材。惊诧于小说《长恨歌》仅仅是起源于作者偶尔听到的一个7、80年代的刑事案件。
年轻的派出所所长,冒犯了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风韵犹存的上海落魄名媛,引起了后者常年的上访,为了平息这些纠葛,谈不拢的情况下,所长痛下杀手。
听到这则故事,首先吸引作者的是上海落魄名媛的这个人,以及这个人物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曾经的上海小姐,到最后落魄独居,再到最终死于出生草根的派出所长之手,令人唏嘘。
有了这个素材,如何要把它延展为一部长篇小说,就要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这则故事,顶多只能填充小说结尾的部分,算作人物的结局。如果要写这个上海小姐整个坎坷人生,要从其年轻时代开始着笔,有起,有落,才有反差,于是作者从40年代开始落笔。
40年代,到事件发生的80年代,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如何填充?首先,这个人物曾经参加过上海小姐的选举,选举需要财力,而这个女孩,还不能太漂亮,也不能是出身名门,如果太漂亮,太出色,按理说会有更好的发展和结局,所以相对漂亮和有气质,又需要脱离中产的阶层往上爬,符合这个人物的定位。
青年时代,就可以围绕着参选上海小姐来进行铺陈,既然需要财力,就设计出有钱的朋友,以及结识的政界的权力人士助力,还要设计出符合常理的相遇,让这些人物一个个如何和主角联系在一起,相识的场景在哪里?是通过一场麻将,还是通过街边的偶遇。
青年时代的辉煌之后,和老年的凄惨之间,剩下的60年代的中年生活如何设计?如何让人物的命运发展过渡的相对自然,作者也颇费了些心思,在金主政界人物李主任死了之后,为主角设计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打针护士的职业,不是相对太封闭,可以延展出自己的另一段生活,还有了孩子。
孩子一辈们的加入,就为老年时代,和小了主角二十多岁的派出所长之间发生的故事,搭了桥,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听王安忆娓娓道来,感觉这小说创作也是一份创造力极强的工作,需要独特的设计能力,就像程序员设计程序功能,建筑师设计房屋构造,小说作者,设计的是小说人物的命运,生活和故事。
如果把整部小说当作一个细胞生命体的话,这细胞核-小说的起源,往往却是不经意间打动小说作者的一个简单的故事,特殊的人物遭遇,从那刻起,小说的种子便被种下,剩下的就是在时间的酝酿下慢慢成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