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习惯的力量》

读书笔记《习惯的力量》

作者: 熙文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6-28 20:56 被阅读0次

    本书作者是查尔斯·杜希格。他是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他撰写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报道。例如:调查各大公司如何利用老年美国人的文章,最后编成了《最佳机会》,还有研究金融危机原因和后果的《大清算》,以及有关美国水域污染恶化以及管理者对此反应的《污染水域》。

    杜希格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乔治·伯克奖、杰拉尔德·勒伯奖等很多奖项,并且入围2009年普利策奖最终提名。他经常为《美国生活》、《奥兹医生脱口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新闻时刻》栏目以及《前线》撰稿。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焦点是习惯如何在个人生活中产生。这部分探讨了与习惯形成有关的神经学,如何养成新习惯、改掉老习惯和老方法。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功公司和组织的习惯。第三部分探讨的是社会习惯。着重关注第一部分。

    习惯是如何产生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如吸烟就是这样。烟民看到暗示,比如一包万宝路,那么烟民的大脑就会开始预期尼古丁的味道。单是看到香烟就足够让大脑产生对尼古丁渴求的冲动。如果没抽到烟,这种渴求就会一直增长,直到烟民不经思考就拿起万宝路为止。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20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基底核是否也与人的习惯紧密相关。他们注意到基底核受伤的动物会突然不知道如何通过迷宫,或者不记得怎样打开装有食物的容器。于是研究人员决定用新的微缩技术来进行观察极其微小的细节,看看老鼠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大脑中都有什么变化。经过手术,每只老鼠的颅腔中都被植入了一种像很小的游戏摇杆的装置和一堆细电线。之后,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到了T形的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了一块巧克力。

    迷宫的结构设置是让所有的老鼠先待在隔板之后,前面的隔板打开时会有很大的咔嗒声。老鼠听到这声音,看到隔板消失了,通常会在中央走廊里游荡一阵,嗅嗅各个角落,挠挠墙壁。它似乎闻到了巧克力味儿,但是不知道怎么找到巧克力。等它到达T型的前端时,一般都会向右转,远离巧克力,然后再往回走,有时候会没有任何明显原因地停下来。最终,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发现了迷宫里的奖励。但是在它们的兜兜转转中,没有能让人察觉出的模式,好像每一只老鼠都在从容不迫、不假思索地闲逛。

    不过老鼠颅内的装置告诉我们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老鼠在迷宫里四处走动时,它的大脑,尤其是基底核,工作得非常卖力。每一次老鼠嗅气味或挠墙时,它的大脑都非常活跃,好像是在分析每一种新味道、画面以及声音。老鼠在迷宫里蜿蜒而行时,一直在处理新接收到的信息。

    科学家不断重复这个实验。迷宫里同样的路老鼠走了几百次,研究人员观察着每一只老鼠大脑活动的变化。一连串的变化慢慢地出现了。老鼠停下来嗅各个角落,然后选了错误的方向转弯,它们穿过迷宫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它们的大脑内部,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每只老鼠学会如何穿越迷宫,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老鼠们的行进路线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每只老鼠的思考越来越少。

    仿佛是头几次老鼠在探索迷宫,大脑必须全力工作来分析新信息,而经过几天重复走同一条路之后,老鼠不再需要去挠墙或去嗅周围的气味儿了,所以与抓挠以及嗅闻相关的脑部活动停了下来。老鼠不需要去选择怎么转弯,于是大脑的决策中心偃旗息鼓,它此时要做的就是回忆起找到巧克力的最快路径。不到一周,甚至和记忆有关的大脑结构都停止了活动。老鼠已经将在迷宫中快速通过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都不需要去思考。

    这种思维习惯化,也就是跑直线、左转、吃巧克力的活动,靠的是大脑的基底核,老鼠颅内的探测器表明了这一点。随着老鼠跑得越来越快,大脑工作得越来越少,基底核这一微小、原始的神经结构似乎取代了大脑的工作。基底核是回忆行为模式以及依此行动的核心,换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存储生物的习惯。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与老鼠的相似,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

    知道这个习惯产生的原理后,我们怎么样改变习惯?有一条黄金法则;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因此我们要改变习惯,我们首先需要找出惯常行为,其次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再次将暗示隔离出来,最后制订计划。

    第一步找出惯常行为。比如你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每天下午去咖啡厅买巧克力豆饼干。假设这个习惯让你胖了几斤,对你身体健康非常不好,你想改变这个习惯,但每次都徒劳无益。要弄清楚自己的习惯回路,第一步是找出自己的惯常行为,假设你的惯常行为是下午从桌子旁起来,走到咖啡厅,买巧克力豆饼干,然后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吃。

    接着,还有一些较为隐蔽的问题:这一惯常行为的暗示是什么?是饥饿吗?是无聊吗?是因为低血糖?还是说你在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件工作前,需要休息下,而吃饼干就是休息的一种方式?那么奖赏是什么?是饼干吗?还是换了环境?或者是暂时散散心?又或者是与同事聊天?也有可能通过突然摄入那么多糖获得了能量充沛的感觉?要弄清楚究竟怎么回事,你需要做点儿实验。

    第二步:用奖赏做实验。奖赏的影响力很大,因为它们能满足人的渴求感。但人往往意识不到在背后驱动我们行为的渴求。在实验的第一天,你会非常想去咖啡厅买饼干,那么你得调整一下你的惯常行为,这样会得到不同的奖赏。比如,你没有去咖啡厅,而是在社区附近散步,然后回到办公桌前,什么也没吃。第二天,你去咖啡厅买了个甜甜圈,或者糖果条,然后回桌子那儿吃。第三天,你去了咖啡厅,买了个苹果,然后和朋友聊天时吃了。接着,你试着改成麦咖啡,然后你都不去咖啡厅了,而是到朋友的办公室闲聊几分钟,然后回去工作。你选择用什么行为取代买饼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测试各种假设,确定哪种渴求在驱动你的惯常行为。你是因为渴求饼干本身,还是想休息一下再工作?如果是饼干本身,那是因为你饿了吗?

    等你试了4~5个不同的奖赏后,你就可以用老办法寻找其中的规律:每次活动之后,拿支笔在纸上写下你一回到桌前就想到的头三样东西。可以是你的情绪或者思维,或者写下对自己感觉的想法,要么就写出头三个你想到的词。

    然后,在手表或电脑上设个15分钟后就响的闹钟。等到闹钟响了,你就问自己是否还有吃饼干的冲动。写下三样东西很重要,就算写下的词毫无意义,你也要写,原因有两个。其一,这样做会迫使你此刻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或者感觉如何。其二,研究表明,写几个单词有助于你今后回忆起自己当时在想什么。在实验结束时,如果你回顾自己的笔记,就能很容易记起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在那一刻究竟是什么感觉。因为你写下的东西会帮助你进行全面的回忆。

    那为什么闹钟设的时间是15分钟后呢?因为这些测试的重点是找出你渴求的奖赏是什么。如果吃掉甜甜圈15分钟后,你还是有冲动起身去咖啡厅,那驱动你习惯的就不是对糖的渴求。如果在和同事闲聊之后,你还是想吃饼干,那么与人接触的需求就不是你吃饼干行为的诱因。但如果和朋友聊天的15分钟后,你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地回去工作,那么你就找到了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也就是临时散散心,和人聊聊天。这就是你的习惯想要满足的东西。

    通过用不同的奖赏进行试验,你可以将你实际渴求的对象分隔出来,这就是重塑习惯最基本的要素。一旦你找出惯常行为和奖赏,剩下要做的就是找到暗示了。

    第三步:分隔出暗示。很多实验显示,几乎所有的习惯性暗示都可以归为以下五大类中的一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去咖啡厅并买巧克力豆饼干”这个习惯的暗示,那请在这一冲动出现时写下5样东西(下面这些是我在分析自己的习惯时做的笔记):

    你在哪?(坐在我的办工桌前)

    现在几点?(下午3点36分)

    你的情绪怎样?(觉得无聊)

    周围有谁?(空无一人)

    在买饼干的冲动之前,你做了什么?(我回复了一封电子邮件)

    第二天:

    你在哪?(从复印机那儿往回走)

    现在几点?(下午3点18分)

    你的情绪怎样?(觉得开心)

    周围有谁?(同事某某)

    在买饼干的冲动之前,你做了什么?(我复印了一份东西)

    第三天:

    你在哪?(会议室)

    现在几点?(下午3点41分)

    你的情绪怎样?(累,对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感到激动)

    周围有谁?(其他来开会的同事)

    在买饼干的冲动之前,你做了什么?(我坐了下来,因为会议要开始了)

    有这三天的记录,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什么暗示诱发了我买饼干的习惯,让我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有吃零食的冲动。在第二步我就发现我有这个习惯并不是因为饿。我找寻的奖赏是暂时散散心,也就是通过与朋友闲聊得到消遣。我现在知道这一习惯诱发的时间是在下午3点到4点之间。

    第四步:制订计划。一旦你发现了你的习惯回路,你就找到了驱动你行为的奖赏、诱发你习惯的暗示以及惯常行为本身,这样你就可以开始改变你的行为了。通过围绕暗示设计,选择能够满足你所渴求的奖赏的行为,你就可以改善你的习惯。

    通过隔离暗示,你发现你的暗示一般大约出现在下午的3点半。你知道你的惯常行为是去咖啡厅买饼干,同时还与朋友聊天。通过实验,我发现我渴求的并不是饼干本身,而是那一小段时间的悠闲以及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于是为自己制订了计划:每天下午3点半,我会到朋友的办公室和他聊上10分钟。

    为了确保你记得这样做,在手表上设了下午3点半的闹钟。当然,一开始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会有不同的改变。

    改变可能不会很快,而且并不总是容易。但只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习惯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lg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