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结束了,天天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孩子们的肤色加深了一个号。在出站口接孩子时,有的家长说,时间长了,还真是舍不得;有的家长说,这个活动不错,孩子在球场上得到锻炼,我们也能在家里休闲,一举两得。
十天,对孩子们来说是身体上、心灵都是一种成长,体现在从未离开父母的独立自觉;新环境的适应力;球场上面对比赛输赢的心态 ;团队出行的集体感等等。
十天,对家长也是一种成长,体现在放下对他的担心和碎碎念:是否能照顾好自己;是否吃的好、睡得好;是否做了作业;热了是否知道脱衣服、冷了是否知道加衣服等等。
没有约束和管教,没有担心和焦虑,彼此都过得很轻松。
① 家长需放手 ,多身教少唠叨。
收拾行李箱
快乐出行
去的时候,自己收拾衣物整理行李箱,自己决定带多少零花钱,对未知的集体生活充满期待。作为家长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交代着:别离开教练注意安全,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教练,多喝水多吃饭……。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儿,孩子刚一迈步,大人们说:“慢点慢点,别摔跤”。
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有意义吗?学走路摔跤是问题吗?大人的话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仅仅降低了孩子的迈步信心,并给孩子带来羞愧?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尹建莉老师的解读带来了思考?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的唠叨,虽然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
要吃饭、要喝水、要照顾好自己,不就是一种唠叨,孩子出行时提醒,平时也时常挂在嘴边,家长觉得说出担忧孩子会照做就舒服了,但是孩子往往变现出不耐烦。如果把这些话换成我相信你可以照顾好自己,会带来什么?带来被信任的生长力量!
坐高铁时,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坐在对面,孩子很活泼,一会看着窗外说,火车没动,一会要去上厕所,看下火车上与飞机上厕所有什么不一样,一会打开桌板等等,充满了好奇心。妈妈没有看见孩子只是好奇,不停絮絮叨叨,“不要去碰了,你安静的坐一会行不行,下次再也不带你出门了,厕所有什么好看的,你就是事多。”
这位妈妈不是个例,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养育孩子的缩影。
最怕的是经常性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②
孩子在成长,耐心静待花开。
回来的行李箱
7岁的儿子独立收拾的行李箱,打开整齐有序。
去的时候收拾行李,衣物怎么装,儿子有自己的想法,整理的速度很慢,作为家长,在一旁看着很着急,却没有干预。自己的物品整理一遍更容易记住,胜过说无数遍。
去之前,也曾想到行李找不到、凌乱的问题。并且第一次出行,是养成习惯最好的时机,作为家长,能做些什么让孩子了解到收纳的好处?仅仅提供了收纳袋,让其把衣物归类。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养育之路,任重道远,唯有不断求知更新观念,让其利大于弊!
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
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