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句2019年流行的交通安全宣传语,出自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67676/41a1087b98f10544.jpg)
说起防御性驾驶,我想大多数人并不陌生
它的核心是"预防措施"
指驾驶员在复杂多变的驾驶环境中,能有效、及时的观察、预测和行动并逐渐形成驾驶安全理念意识决策。
我觉得,防御性驾驶需要掌握以下三点:
1、观察-视线要远
每个人在一开始学车考驾照时,教官都会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提醒:注意瞭望!观察行车中的路面情况,是安全驾驶的首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行驶中,车的最高安全车速=可视距离-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安全余量
即是当你看清前方路面的状况时,反应过来,再踩下刹车,到车停下位置,还有一段你自己定义的安全余量。
我觉得的安全防御性观察要:看得远,看得细,看得准。
看得远:
目光所及之处,尽量看的越远越好,目测所有进入视线的车、人、物。
看得细:
这就不能慢慢观察了,在日常行驶时,我们需要养成看一眼就知道大体情况,这是个什么车?不是说看清这个车是什么牌子的,而是看出这个车处在自己的什么位置,车速是匀速还是加速中,驾驶员是在目侧前方还是打电话或者抽着烟等基础信息。
看得准:
这就和预测是遥相呼应了,能看出更多的内容,才能预测出可能发生的情况。
例如,有两个小孩在前方的路边奔跑,我们要看清楚是在相互打闹还是脚下有个足球,如果是足球,我们就该启动预测能力,球可能会踢向道路中央,孩子可能会下意识追过来,而行动就是,需要远离目标,平稳通过。这首先就要看得准是什么情况。
2、 预测-一眼万年
“一眼万年”这个词,是我用来形容自己预测习惯的,意思就是看一眼就要能预测出未来所发生的情况
这就需要发散思维了,也可称作臆测
臆测分主观臆测和客观臆测
主观臆测,指这个车或人即将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行动的可能性
客观臆测,指主体容易被客观因素影响所发生的被迫变动
例如,从后视镜中观察到身后车辆正在不断靠近,并且有些向左侧倾斜,预测对方是想超车,而后观察到不远处有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有试图汇进车流或穿越马路的车,减速的同时,要去预测身后企图超车的车辆会有什么反应,可能对方看见了放弃超车,也可能车身超过之后才看见会下意识的往右靠,这就可能导致离自己的车身过近,或者擦到车身,如果对方突然靠过来,在来不及鸣笛提醒的情况,就得往右侧靠近防止擦碰,那车的右侧目前有什么呢?是个低速行驶的轿车,或者驮着孩子的自行车,拉货的三轮车,那又可能出现哪些状况呢?
朋友经常说我,像你上路想得这么多,需要死多少脑细胞,确实,我的驾驶习惯是相当费精力的,当然我也无法全程保持高度集中,但在车多、人多的路段及雨雪等恶劣天气,提高警觉,想得多一些未尝不是好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67676/200ab673165253f1.jpg)
人类的恐惧来源于未知
当一切被提前预判,面对突然的风险事故,你还会紧张的不知所措吗?
很多交通事故都来源于一瞬间的不知所措,思维上我称之为“凌乱了”,用句流行语叫“麻爪”了,错把油门当刹车,这种低级惨剧就屡见不鲜。
由于我平时善于观察,经常会发现很多“麻爪”行为。
行驶中,临近的路口旁边,一辆车的雨刷器动了,他可能是要转弯;
在冰雪路面,一辆车侧滑后突然转圈,很明显在车轮打滑时驾驶员由于紧张,而踩刹车过猛;
路上突然串出一只猫或狗,一辆车直接冲向路牙子或路灯;
我想这类屡见不鲜的驾驶问题,必定观察不够仔细,然后没有预判性,导致出现突发情况后,大脑就“凌乱了”,可见提前预知危险是多么重要。
3、行动-稳准狠
有人说稳准狠理念来源于彩票股市的投资性领域,也有人说来源于人类从狼身上学到的狼道生存能力,而这三个字在安全行车方面,也相当适用
开车求稳:
驾驶时如果你都不走直线,那防御也没什么用武之地,说的稳,指车行驶中要平稳,那如何做到平稳呢?
手把方向盘要握稳,身体要坐稳,心态要安稳,目光要平稳。
判断要准:
当我们预测出可能发生的情况后,要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应对策略,是减速、还是加速超车过去,是保持多半个车身的距离、还是远离风险目标,这都需要在“一眼万年”后迅速的回到当下给大脑下达指令。
落实要狠:
做好了判断,就要有效的规避风险,当机立断,如果在超车时犹犹豫豫,又想过又犹豫,又加油又减速,这样很容易出现事故。
开车过于拖拉是致命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67676/c551db8784f410dc.jpg)
犹豫型驾驶员,最常见的就是变灯法则,也叫黄灯法则。
就是红、黄、绿三色灯即将切换,很多人的“抢第一行为”,致使大量的急促刹车声,存在于车流密集的灯岗。
看着距离红灯还有两秒,觉得能过去,然后马上过线时感觉过不去,一犹豫,要么急刹车过线,扣分罚钱还算好,后车追尾受伤就划不来;要么加速寻思能冲过去,这时候两侧变成了绿灯,也出现一个“抢第一”的车,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防御性驾驶切忌心浮气躁、缺乏危机意识。
我们经常在路上发现一个车开的过快或急加速,旁边一片骂声“赶着去投胎啊”,这句粗俗的话语,也代表司机们都知道行车安全与人身安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蓬勃发展的今天,车流如水流,早已汇成汪洋大海,拥有防御性驾驶技术尤为重要。
那么防御性驾驶存在哪些好处呢?
1、 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近130万,这个数字触目惊心,每一个家庭的缺失都是无法磨灭的伤痛,还是那句话,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减少驾驶带来的焦虑和疲劳:
行驶中知道如何看得通透,如何预测风险,如何行动规避风险,全部都已知,有了准备,自然少了紧张焦虑,开车时更加放松就不会有身体紧绷绷的感觉了。
3、减少保险索赔与保费支出:
掌握了防御性知识,事故自然会少发生,这自然降低了保险费用与事故处理频率。
4、降低油耗及车辆维修保养费用:
规范行驶,对车也是一种爱护,减少不必要的急刹车,急转弯,急起步,车的寿命也会相对提高不少,也不会出现汽车修理厂一直门庭若市的景象了,这就和医院一样,生意好是种负面现象。
5、提高工作效率和车辆利用率:
拥有防御性驾驶技术,可以使行驶时更流畅更安全,你还在常常开车去往单位的途中或送孩子上学时,感觉快迟到了,去特意加速开快车吗?我想,提高了出行的效率,就是提升了生活的效率。
毕竟你行驶的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都会是你人生中的一段路途。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67676/4611c8835b7a2407.jpg)
我觉得,比起教人驾驶技术,更应该先建立风险防御的安全意识,我们都知道“不踩油门的时候脚放在刹车上”、“前方路况不明要减速”、“雨雪天气不要跟车太近”、“左转转大弯,右转转小弯”这些基本技巧,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何规避风险,防止事故发生。
防范于未然,才能稳中求胜。
某日,在送朋友去火车站的路上,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刚才提前知道右侧的白色哈弗车会转进来提前并道呢,我微微一笑告诉他:我观察到右侧车的前方是辆拉石头的卡车,沿路地上有石子,证明车速和风力会导致石子掉落,很显然哈弗车注意到了,并下意识的向左压线行驶,车主在左右瞭望,看向左侧的次数多于右侧,另外,一个会买白色车的人,大多数是一个行为谨慎、爱惜车的人。
朋友哗然,由于我在对方有所行动时提前变道,减少了一次刹车同时规避了浪费的时间,也给对方一个良好的视线空间进行变道。
当然,我自身的“一眼万年”预判理论,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这本身就是很费脑力和精力的,很难驾驶全程都保持这种警觉性,如果持续过久会感觉疲劳。
但是防御性驾驶技术,还是很有必要学习掌握的,毕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人生即是如此,看清自己走的每一条路,想好每条路怎么走,预判路上有什么风险,做好判断,然后勇往直前,不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