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在九中观摩学习了“小学课外阅读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深深地觉得自己的不足,从而总结了自己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导读课缺乏阅读的期待
平时的阅读推荐过程中,本人只是告诉孩子们这本书不错,内容生动有趣,你们可以去读一读。这样激发不了学生对阅读这本书的期待,只是被动地去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通过今天的观摩学习,知道可以试着从封面来获取信息,预测故事内容;从书中的精美片段入手,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来进入阅读情境;从设置悬念,先概括前面的情节,在故事转折、矛盾冲突加剧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情节走向以及人物的最终关系,引导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等。这样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自动会寻找这本书有兴致的阅读。
二、阅读前缺少规划性阅读
一直以来,本人深感同读一本书的重要性,每个学期都会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全班每个人都读同一本书,并在班上布置:今天阅读《小鹿斑比》第××页--××页,读完后交流阅读感悟。不管章节长短,也不顾内容进展,结果学生无目的无计划地乱阅读,收益甚少。
如果设计阅读进度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规划好阅读完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在某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阅读任务,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体会。这样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能保持紧张感,不至于散漫无序,阅读效果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过度强调阅读的功利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这一背景下,部编教材在小学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检测孩子阅读的进度和操作,都主张阅读群打卡或做读书笔记。听了省教研室徐承芸老师的《整本书阅读,寻找各自的心灵故乡》,明白了真正的阅读应该是无功利性的,是愉悦身心的阅读过程,老师本身要积极参与阅读,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是凡阅读都有摘抄或反思。如果光是为了打卡或摘抄,做读书笔记,可能孩子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流于形式。
四、缺少测评与延伸活动的开展
测评可以分自评、互评、师评,师评其实最重要,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是多么的自豪。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延伸阅读信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师只有做学生阅读的同行者,才能评出让学生信服的高质量的语言。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包括导读、推进、测评与延伸三部分。
因此,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倾听者与同行者。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有兴趣,才更持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