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以为音乐家是个好职业。无时无刻不徜徉于音乐之美,此乐夫复何求。后来我当了一把音乐会的志愿者,直截了当地见到了音乐家们的各种焦虑和牢骚。与我同行的朋友发了句感慨,至今记忆犹新:
想完全地享受一种艺术的美好,那就去作一个爱好者。一旦你把他当成了养家糊口、费尽心思的职业,那很可能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诚哉此言。
名利、地位、观众的喜好、自己的收入……职业音乐家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因为那是他的身家性命。他必须把大把的时间拿来琢磨观众的品味,表演观众可能会喜欢的东西。这么一来,个人有关音乐的兴趣和考量,倒似乎没有那么的重要了。
写作,亦属同理。
自己绞尽脑汁精心雕琢的词句却换不来别人的赞,这种事确实是特别让人灰心丧气。然而,换个角度看,不考虑受众的私人化写作,出发点就是我手写我心,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算不上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吧。
私人化的写作,图的就是一个心情舒爽。我感受到了,我记下来了,让好的记忆留存于文字持续永远,让坏的遭遇倾泻于笔尖从内心离去。私人化的写作,莫如说是一种自我疗治。通过书写与记录,可以把复杂的心绪逐步梳理清晰,可以顺藤摸瓜找出自己心病的根源。沿着字里行间行走,说不定在某一个转角便可以找到久违的豁然开朗了。
私人化的写作,专注的是自身,受益的也是自身。这里边本来也没有什么别人的事。所以说,写文得赞,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亦属寻常。既要坚持私人化的写作,又同时希望别人可以发来很多很多赞,愿望很美,但也许真的是忽略了私人化写作应有的题中之义。
或者说,难道写作带来的愉悦还是抵不过得“赞”的一瞬间所感受到的虚荣么?
要是那样的话又何必坚持私人化的写作呢。在得赞这方面,写干货和书单可是容易多了呢。毕竟,这种文章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面向的也是普罗大众,多得几个赞实在是再合情理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作为读者,仍然希望可以在简书上看到更多非干货的、私人化的文字。
干货文虽好,却是没有温度的。干货文虽妙,唯缺乏独特的味道。我仍然相信,有温度、有个性的文字,更有可能长久的存在,在人们深深的脑海。
那么,如何能在简书上看到更多的非干货文字呢?
先从自己写做起好了。
网友评论
当我们提供了一项指标来区分人的等级,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时,人们就自然会为了朝着高等级去而开始各种投机取巧。而如果这种区分还能通过可操作的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时,这种投机取巧就会变成对这可操作过程的机械追逐,也就是俗称的刷榜。
这几乎是没办法的,除非平台将所有的点赞数都隐藏起来。
以前想过一个“弱社交”模式,利用颜色而非具体数值来体现一篇文章的点赞程度,但后来想想反社交在现代真的是太逆主流了,恐怕不会被人所接受。
一个平台只要大了,这种情况就几乎是必然会发生。
今天有空写篇文章谈谈这个话题去。
而且,如果太文艺或者太小清新的话,我个人也觉得这个会比较没边,所以在个人能力范围里,就只能考虑科幻啦。
而且由于是个人来做,很多限制也有,所以这事还没完全想好。
征文活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极大,所以虽然这个想法已经有了很久,但一直都没开动。
不过,个人认为这样的想法太过美好太过理想化了,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