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告诉发展的时代,很少有人不焦虑的。
有人焦虑,觉得再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抛弃了,屯了大家的课。
有人焦虑,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不堪重负,不知道怎么改变。
有人焦虑,是因为公司不稳定,人心惶惶,不知道何去何从。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焦虑。
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焦虑。
那么,知道了焦虑这件事。我们又怎么理解焦虑,怎么和焦虑共舞呢?
焦虑是需要翻译的信息
很多时候焦虑不一定是什么坏事,你不需要排斥它,面对它最正确的态度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背后的完整内容,需要你去追问。
你需要问自己:发生了什么?我在担心什么?
比如,一个人为几天后的上台演讲感到焦虑,这个时候他可以问自己:
这个焦虑情绪的背后是什么?
是担心口才不好失去重要的机会么?
是害怕别人挑战我的观点么?
还是怕紧张忘词显得没面子?
当我们这样去问的时候,会发现,答案本身就给出了行动方案,它会告诉我们,我们能做什么。
比如,你担心别人挑战你的观点,那么你就可以更全面地准备你的内容,如果你担心忘词,就多背几次,或者做个预演。
焦虑是一种在潜在威胁面前无能为力的状态,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并非无能为力,你发现只需要去做些什么,就能避免坏事发生。焦虑是不是就减轻了?
有的时候,焦虑的敌人,就是行动。
其次,很多焦虑是有隐蔽性的。
当事人可能会有莫名的压力,但不是很容易识别压力背后到底是什么。
比如还是上台演讲的例子,有的人已经准备很充分了,但还是会不安,那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可以追问下去的。
你可能发现,焦虑未必来自客观的威胁,而是来自某些更加个人化的原因。
不管怎样,我想请你先记住一点:
就算你觉得你的生活中焦虑情绪已经是一种常态,也不要把它们笼统地用“焦虑”两个字带过。
“我很焦虑”这种话语可能会让你更焦虑,你原来可能还只是为某些事情焦虑,而现在你在为自己的焦虑状态而焦虑。
正确的方法是, 告诉自己:
我在为什么什么而担心、我害怕什么什么发生。
信息被这样“翻译”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我们不需要像哲学家那样把生命参透,但我们可以去了解自己的焦虑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