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常常与“说教”联系在一起,形式单一,面目刻板,令师生都感到“烦人”。但最近参加的一次活动,却改变了我对德育的看法,让我明白了德育,不止有说教一种方式。
5月18日下午14:00,一个名叫“心连心”的公益组织在我校举行了一次活动,42位学生、5位教师以及9位助教义工参与了此次活动。与惯常的说教或报告形式的讲座不同的是,本次活动全程以参与者的体验、交流和互动为主,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德育体验活动。
活动既有室内交流,又有室外体验。活动开始之前,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室外签到等候,人齐了之后,主办方一位由志愿者义工充当的“门神”打开房门,大声说:“门已经开了,各位请进来吧!”排着队的学生依次进入,每个人一进门都得到了义工们“下午好”的问候,浓郁的仪式感让每个人一下子就得到了被尊重的感觉。具体活动共有四个环节。
(一)交流互动。所有参与者随机分组,每个组围成一个圆圈,在义工助教的组织下,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自我介绍。接着以小组之间开展比赛。第一个小组成员要说“我是某某”,第二人则要说“我是某某后面的某某”,依次往后,越后面的同学越要记住更多人的名字。第一轮比赛结束后,不少同学感谈自己的感受到“事实不像开始想的那么难”。当主持人问到“想不想增加难度”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增加难度后,三个组合成一个组,小圆圈变成了大圆圈,每个组至少十五人,在三分钟内记住大组的每个人的名字,再重复先前的比赛,每个大组最后的几个人要记住十五六个之前并不认识的人的名字。但这样的比赛让同学们很兴奋,也很投入,有学生说“一旦投入,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
(二)探险体验。分小组玩“地球人带领火星人畅游地球”的游戏,每组中的义工助教扮演“地球人”,其余成员扮演“火星人”,去室外探险体验。“火星人”“火星人”排成一竖排,后面的人将手臂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全程必须紧闭双眼,不能有语言交流。他们在“地球人”的带领之下完成上下台阶、通过障碍、在比脚略宽些的花坛上行走、触摸物体等任务。即便是在校园这样熟悉的环境里,因为紧闭双眼,又不能说话,那些寻常的动作就变得非常有难度。队员们得靠肢体感知和其他成员的引导帮助和暗示。而且,小组成员之得相互信任。游戏结束后,同学们交流体验,说“得信任他人,即便是陌生人。”“得勇敢,敢做才可能成功。”“我不但要做好自己,还有责任和义务让后面的同学安全成功”。
(三)畅想未来。在轻松的音乐中,参与者围坐成圆圈,闭上眼,跟随主持人,在想象的世界畅游大海和草原,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寻觅自己的内心深处最为强烈的三个愿望,并将它们与队友分享。这一部分,主持人提醒让参与者停下盲目的追逐,克服浮躁的情绪,审视内心的需求,明朗自己的未来。
(四)勇敢追梦。参与者选择自己最为强烈的一个人生愿望,通过思考确定实现愿望的三个最大困难以及奋斗的理由,由小组其他五个成员扮演目标、三个困难、追梦天使等角色,所角色全身心投入地玩追梦游戏,深入体验“既然有梦,那就该义无反顾,纵使困难重重,也应无所畏惧”的奋斗历程。游戏中所有人汗流浃背,最终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流下激动的泪水。
四个环节,没有说教,没有指责和训斥,只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游戏,让参与者通过强烈的体验充分认识到信任、勇敢、责任等品质对自己立身处世的重要意义。活动最后,所有人围城大圆圈,合唱歌曲《朋友》,向刚认识的朋友们表达谢意,送上激励。直到活动结束,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感到烦,但那些重要的信念却已经植入到参与者的内心。
德育,不止可以说教活动结束后,我深刻反思:为什么我们平时的学校德育教育会出现“少慢差费”的状况?因为我们很多人对德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很多人懒得去思考德育的目的,懒得去探索德育的形式,甚至有不少教师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的各种任务,不少家长只是在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后才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而此时往往已经为时晚矣。
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而这些“最没用”的三种方法恰恰是当前用的最多的。当一个孩子天天面对家长老师的说教训斥时,他(她)会欣然接受那些老掉牙的“大道理”吗?恐怕不和家长老师对着干,就已经是好孩子了。
我们的德育缺少生动活泼的形式,恐怕还和极端的功利性和在对育人目标认识问题上的“近视”有关。应试的大环境让教育者只着眼眼前的考试分数,只关心教育能提高多少分、能上什么学,而对学生学生与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情感、品格、意志等,则觉得可以排在分数和升学后边。而且这些过于久远的教育目标和眼前的分数比,毕竟渺茫了些。于是为了眼前提高分数的目标,常不顾一切。在家做家务、在校环境卫生方面的劳动都被视为“浪费时间”,还谈什么“游戏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