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白起之死,就要先了解这个人。
白起,战神,秦国名将,却因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而令人闻风丧胆,且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其实,依当时的情况,白起的做法也是逼不得已。
第一、养活四十万赵军需要大量的粮草,彼时的秦国无力承担;
第二、四十万赵军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带着四十万赵军行军作战,无论如何都不是明智之举,鉴于此,白起杀赵军无可厚非,同时也起到了震慑诸侯国的作用。
所以,功高震主该是白起走向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至于后来白起和秦昭王君臣之间的日渐嫌隙,也使得昭王对白起的疑心更重,最终赐死了对秦国有着莫大贡献的名将。
白起之死,值得深思。
作为一个功勋卓著的名将,他本该如张良,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或者韬光养晦,可他却选择了和韩信一样不知进退,他那样的死,似乎是必然的。所以,后世的我们,确该引以为鉴。
工作上,老板的面子要给足,哪怕你的贡献再大,也不要居功自傲。须知,你只是一个打工仔,职位再高也依然改变不了为老板服务的现状。你的一切,可以说是自己挣来的,但如果没有公司这个平台,没有老板的慧眼识珠,你也就什么都不是。
可惜,白起没有意识到这点,至死都以为是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报应,其实是自己的性格使然。
对秦昭王的一再要求,他都很有个性地回绝,如果是现在社会,那摆明就是不想干了,老板可以很利索地辞退你。但白起所处的却是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那样潇洒的作风只能是找死。而且,他还四处炫耀自己有多牛逼,其结果只能是早赴枉死城。
一代名将,就这样被自己给作死了。可惜可叹!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否也会如白起,看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任意为之呢?是否会学白起,至死都搞不清败亡的原因呢?
俗语说“以史为鉴”,我想我们着眼上下五千年,必不会眼界狭小,看不清所处的形势。白起的下场,我们也必不会重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