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豪爽,王维平淡,杜甫激愤,三位诗人的交集如何?(四)
作者:枯木
(续上)
李白第一次折羽京城后,不得不回归,除了长居安陆外,依然是到处游历,期间曾多次写下诗赋献给唐玄宗,诸如《明堂赋》、《大猎赋》等,并且在游历过程中有和唐玄宗游幸有重合。然而,估计是没有人拿给皇帝,唐玄宗并没有看到。不过在此期间二进京城,得以结识诗人贺知章(也有人认为是第一次就结识),献上《行路难》、《乌栖曲》,被贺知章惊为仙人,从此李白的诗仙称号得以传出,然而依然是没有得到皇帝赏识。
李白在安陆期间和孟浩然多有交往,并且对孟浩然的潇洒高雅充满敬慕之情,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同样,孟浩然没有回赠诗词流传下来,不过依据李白诗词,孟浩然肯定有回赠,只不过是轶失了而已。第二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孟浩然纵情宴饮,病卒。王维闻知,写下悼诗《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作为小字辈的杜甫,虽然和孟浩然没有交集,可是依然对孟浩然钦佩不已,在《解闷》诗中赞誉“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历丧偶之痛(开元二十六年许氏去世),却在仕途上出现转机,在众人的推荐之下,终于得到唐玄宗的认可,于是下旨召见,李白此时已经42岁,激动之情可见一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被玄宗封为朝廷供奉,没有官秩(《唐会典·一卷·五十七》:“……李白等。旧在翰林中,但假其名,而无所职。”),只是当时唐玄宗的御用文人而已,不过李白书写蛮书,赋诗杨玉环,从此名闻天下,朝野皆知。
而彼时王维经常隐居在终南山,官职平中有升,由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转为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从王维当时的交往来看,主要是和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唱和,而李白也只是和贺知章等人交往,大概是性格和诗风的缘故吧,二人依然未有交集。
李白在京城呆了两年多,终于因为桀骜不驯的性格得罪了权贵,以至于天宝三载(744年)夏天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结果在洛阳,遇上了杜甫。杜甫此时已经多次参加科举下第,在京城干谒投赠,也是毫无进展。不过当时李白名满天下,杜甫对李白的才华所折服,甚至可以说是李白的“粉丝”和“拥趸”,《饮中八仙歌》就是明证,而李白对这位小兄弟的诗才也甚是看重。于是二人同诗人高适结伴同游梁、宋。
天宝四载(745年),杜甫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说明二人都是客居山东,也指出李白很少写赠诗,然而兄弟情谊深厚;李赠杜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意思是“感情深,一口闷,一切都在不言中,从此兄弟自漂泊。”,就此一别后,二人再也没有见面。
不过,二人的书信并未断,从此以后,杜甫多次赋诗想念李白,对李白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之水,诸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冬日有怀李白》:“太白吟诗斗酒间,骚情赋骨传万年。生花妙笔赋一首,长安何需借酒钱。狂客闲谈庭上过,月下独酌谁堪怜?昔日金銮遇天子,今下当涂寻谪仙。”,以及《天末怀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等,多达十余首。而李白也曾回赠诗词,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不过李白的性格,不可能犹如杜甫那么细腻,因而诗词颇少,然而李白并未桀骜自大,反而是和杜甫惺惺相惜,感情真挚,如“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至于《《戏赠杜甫》》是否是李白所写,现在尚有争论,大多认为是后人所作。
关于杜甫和王维的交往,是到安史之乱之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这时杜甫刚被任命为兵曹参军小官职,而王维当时已经是给事中(正五品上),二人都被安禄山叛军俘虏。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最后被迫接受伪职;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于是得以逃脱,从长安来到凤翔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从八品上)。
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而当时杜甫对王维的情形比较了解,因而赋诗《奉赠王中允维》相赠:“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诗中用庾信奔江陵为文帝收用和王维作比,并非如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后被曹操所用,以替王维辩冤。
此后二人同朝为官,一起作过诗《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王维去世后,杜甫曾作《解闷》诗怀念:“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总之,杜甫对王维还是很钦佩的,可要论感情深厚,自然和李白不能比,从内心深处,杜甫认为自己和李白的遭遇颇为近似,因而惺惺相惜,常怀挂念。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参与唐永王李璘“东征事件”被下狱,在多人斡旋和营救下,李白被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杜甫替李白抱不平,《不见》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替李白惋惜,希望放李白回归故乡。
后来,杜甫自己也颠簸流离,在世交严武的帮助下,来到四川。寄人篱下,生活艰苦,不由得想起比自己年龄更大的李白,已经年近花甲,很久没有消息传来,于是连梦中都想李白。《梦李白二首》中有:“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对李白的遭遇感到不平,感情真挚,思念之情可见一斑。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临终仍作书向亲友辞别,然后安然离世。上元三年(762年),李白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从此天地间最有才华的三位诗人就此定格。
纵观李白、王维、杜甫三人,虽然李王二人没有交集,然而却都是震古烁今的诗才,而杜甫虽然比二人年幼,和二人皆有交往,对诗歌的贡献同样重要,这三人就是我国诗歌文化的最佳代表人物。
李白,千古奇才,本来满腹才华,梦想建功立业,然而现实却让其有力无处使,入世不得,只好转向仙道,生前就被誉为“谪仙人”,可谓名字带仙气,行为有仙风,诗仙当之无愧。王维,佛门居士,内心超脱,修为极高,心想出世,却在入世;生前享尽荣华富贵,身后赢得诗佛称誉,诗书画音乐无一不精,可谓全才,诗佛就是最大的功德。杜甫,儒家圣贤,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既不羡仙,也不崇佛,一心以拯救民瘼为己任。最后赢得诗圣也是众望所归。
从某方面来说,李白是仙,空有雄心壮志,难以伸展,只好生活在玄幻梦想之中;王维是佛,纵情自然山水,得失随意,生活在空寂无为之中;杜甫是圣,救民于水火,虽然力不能至,然呐喊之,自然生活在残酷现实之中。
正所谓:滔滔逝水,急急流年,万千笔墨说不尽,一杯清酒酹江月;千古风流前人事,江山留与后人愁 。
(完)
2019/11/9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