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

《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

作者: lucky_luciano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5:18 被阅读16次

心理学有三大思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读高中的时候,经常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在想,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决定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一生是自己决定的,还是环境造就的,那个时候一直觉得其实人的主观意识在人的一生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的,还是周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机遇,就会让他最后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后来发现这种想法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契合,他们认为,只要能精确的控制环境这个变量,他们就能让一个人变成他们所想让他变成的样子,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人只是要稍微复杂一些,一样可以通过计算推理来预测,只要外界的其他因素控制得好,就能把一个婴儿变成想让他成为的样子。但事实上人可能是超乎想象的复杂,科学也许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很难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

弗洛伊德是个很牛的人,但是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研究的是他的临床病人,他所看到的样本本身就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人,所以最后得出关于人类的结论自然而然就会很悲观。

要想知道人类最快能跑多快,你不能随便找100个人,来测量他们跑步的平均速度,你应该找百米赛跑的职业运动员,他们才能代表人类最快的速度。你要想知道人类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人最好能够做到什么样子,你不能找普通人来看平均值,更不能全部看心理不健康的人的情况,而应该看看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他们才代表了人类心理健康可以达到的高度。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比较乐观,而有时候乐观很重要。

1.

“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书的开头写下这样一段话,其实类似的话听过好多,而我也非常认同,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小时候总想成为这个那个人,但事实上我们最应该成为的是我们自己。就像尼采所说“对待生命,我们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迟早会失去它。”

但其实这也非常难了,人是什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谁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想要的东西哪有那么轻易就能得到,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容易二字。

所以有些人会想要逃离吧,就像一个人旅行,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你,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你不用刻意的去扮演任何角色,你可以就是你自己,所以有一年一个人在香格里拉,和一群陌生的朋友走在路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此刻的我就是最真实的我了。

如果你要问一棵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把种子里本来蕴藏的可能,把那些潜能都实现,去长成它能够长成的样子,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成为他自己。

“一个人并不想要成为什么。

他本来就是如此这般”

2.

“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实际上总是被低估”

印象里,心理学对于人所做的很多试验,结果都是不乐观的。哈佛大学《幸福课》的老师说起过一个试验,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的幸福感,然后他们找了几十个人,先测试他们当前的幸福程度,然后再通过教这些人怎样学会沟通、怎样调节情绪、怎样处理关系等,通过一些验证有效的方式,来试图提升这些人的幸福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测试这些人的幸福程度,然而,得到的结果很不理想,总体来看,这些人幸福感的平均值几乎和开始的时候一样。于是做这个实验的人,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人的幸福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人的一生幸福与否,可能很大程度是由基因决定的,有些人天生就比较乐观,而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悲观,总是看到事情不好的那一面。

但我更喜欢后面对于这个实验的解读:总体来看这些人幸福感的平均值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其中也仍然有一部分人因为这些改变,而变得比以前更幸福,我们更应该去研究这些变得更幸福的人,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我们总是过多的关注“坏”的那一面,新闻总报道灾难、事故,心理学总研究精神疾病,这些当然没有问题,这些都应该报道,但是我们是不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好”的那一面,一个人没有生病并不意味着就很健康,至少这个健康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我们在关注精神病患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个正常的人,怎样能变成一个更健康的人。

“自我实现,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3.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我们的需求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满足这些需求,让人觉得快乐,然后另一种需求又出现了,我们一直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路上,几乎从未止步。一个人中了彩票大奖,余生也不会因此就一直幸福下去,在短时间内也许会非常幸福,之后幸福感会慢慢变回之前的样子,然后对尊严、爱情、自我实现等的需求慢慢浮现出来。

人类大概就是被这些需求推动着前进,也为此痛苦,无欲无求、看破红尘、看淡生死的人,是不会被这些需求困扰的,当然他们也不会真正推动这个世界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有名气,很多人都引用过,里面的层次并不是绝对的,不是一定要满足了低级需要才会有高级需要产生,毕竟也有一些人为了“真理”,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个理论只是在普遍情况下是正确的。

“一个为保其自尊而宁愿失去工作的人,在经历了六个月左右的饥饿后,可能愿意找回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

4.

马斯洛是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家,我想如果有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作为老师,那会教出很多很棒的学生吧,毕竟现在的老师能教学生“知识”的人不少,但能真正教给学生智慧的老师不多。

“他相信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他曾经用来警告学生的话后来经常被引用:当你只有锤子的时候,每个问题都开始像钉子”

“你们中间有谁期待成为自己领域中的巨人?”

“全班学生茫然地看着他。在长时间的沉默后,马斯洛说:如果不是你,那么还会有谁呢?”

这本书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小就被教育适应能力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都在强调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以致于没有怎么意识到很多能力都有两面性,对于坏的环境、坏的文化的适应性也许会是一件坏事。

“急切地屈服于自己文化中的摧残力量的人,即适应性强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许还不如那些违法者、罪犯、神经症患者健康,这些人也许正是以自身的反应显示了他们有足够的胆量反抗折断自己精神脊梁的文化。”

5.

佛洛依德更多的看到了人性中不好的那一面,而马斯洛看到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虽然马斯洛的书里写的好像都是关于健康的状态,但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马斯洛也不是只用一只眼睛的,人性中依然是有恶的存在。

“这个世界的善与恶总在进行斗争,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斗争。但如果善良的人放弃,那这场斗争也就输掉了。”

相关文章

  • 《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

    心理学有三大思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读高中的时...

  • 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是一项非正式的个人探索,他一生都在做这件事情。 一、对现实的感知 这种能力被注意到的第一...

  • 人格是表演

    人格是表扬的动机与结果

  • 《动机与人格》之自我实现的人

    1 对现实的感知 这种能力被注意到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以及大体正确和有效地判别他人的...

  • 动机与人格|成为自我实现者

    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确认人类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

  •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由

    追求自主人格为什么那么重要?自我实现者能看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本来面目。 l 自我实现 ①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上...

  • 为什么推荐产品一定要看这本书?

    《动机与人格》 作者:马斯洛 相必大家经常看到各种文章,各种需求分析时候,总会提及什么自我实现、生理需求等字眼,那...

  • 【202/1000】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标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01 自我实现就是那些成为了自己的人,自我实现者是拥有自主人格的人,...

  • 时间管理100讲第14天

    我的收获: 1.做事要有动机,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一旦失去就无法坚持。内在动机包含虚荣和自我实现...

  • 2022-10-09

    继续读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对五个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又深入了不少。 这五类需求是逐层递进的,最终是自我实现。他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动机与人格》——自我实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zr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