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刚入职的新老师,在新的环境下往往手足无措。领导的训诫、老教师的唠叨以及学校摊派的各种“无良”任务,都在消耗着你的体力和耐心。但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如何才能从新教师中脱颖而出呢?作为入“坑”三年的语文教师,我结合亲身经历给你以下几点建议。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请教老教师,可以让你胜读十年书。
一次普听课,当时我执教的是梁实秋的《下棋》,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因为这篇文章不太好讲,当时课堂一度陷入僵持,于是我灵机一动,找了一个活泼的同学上台表演文中描述的种种现象,这位同学不负众望,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把全班逗笑了,课堂变得顺当起来。
我一直为我的这个教育机智沾沾自喜,当我“别有用心”地去请教丁老师的时候,他问我那个表演意义何在?我便如实回答。但他却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趁热打铁,更深一步,现场采访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哪个一个更形象,并且询问原因,情景带入,让学生回忆相关经历,对文段的理解便会更加深刻,课堂立即便会化腐朽为神奇,效果绝对比博得学生一笑来的更为显著。听此一席话,恍若惊雷,一下子打开了教学思维的新天地。在教育这条路上,高山仰止,前面的山峰还很多很多,我只是一只刚跳出井口的青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生命常态。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化人。读书,你每天就有新鲜的血液。读书的目的是内修,修你的底气,修你的精、气、神。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一开口就不一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常读书,而且要会引导学生去读书。
在学校的时间比较紧迫,除了践行“每日一读”的常规任务外,我还常常发起倡导读书的活动,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社会时事进行选择。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让科幻作家刘慈欣大火,各地中考题也争相选取科幻小说进行考察,孩子对于科幻小说既好奇又期待,我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把读书篇目定位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短篇小说集和《三体》,采用宣传栏大字报形式进行宣传,孩子们读书热情无比高涨,经过一轮的科幻小说热,很多孩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诸多兴趣。
寒暑假很长,是非常适合读书的时间,但是由于距离原因,无法有效监督。我就利于微信群进行操作,规定这个假期读哪本书,每天读多少页。我践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则,每天都是我先读完,做好批注然后上传微信群图片视频,然后抽查两三名同学的阅读情况上传读书批注和视频,并且及时进行点评,保证每位同学至少轮到一次。例如,去年寒假我这样带领孩子读完了《骆驼祥子》并且全书批注,《西游记》读了一大半,而这个暑假我带领孩子读完了450页的《红星照耀中国》并且做了批注,《昆虫记》又重温一遍。除此之外,我自己还啃完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了一半有余,《古文观止》精研了十五篇,保证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每次假期虽然很匆匆,但是这种以书为伴,利孩子利己的行为,何乐而不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一名独立思考型教师,且行且思。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里讲过“一所学校如果教师不能思考的话,那么他永远教不出思考的学生”。努力做一名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语文教师,提高教学判断力。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改五花八门,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作为新教师的我们不知如何立足。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的?说学逗唱的?唱念做打的?到底语文课的目的何在?被数学、英语挤到悬崖边上的语文到底何去何从?我无法解答,痛苦而迷茫。直到去年有幸跟随丁老师去参加“真语文”的培训,才让我守得云开见月明,找到了再次前行的方向。
短短三天的培训,我好比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是新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其中,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座、一线特级教师各具特色的解读、在当时学校现场课的观摩学习、碰撞的火花、“教师成长和教学经验分享”的精彩,都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真语文”中规定合格的语文课有十二字标准的实践方式:“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这和吕校长让我们吃透课程标准并且举行课标考试的思想不谋而合。授课不为精彩,不为掌声,一切为了学生,又让我们感觉任重而道远。其中“真语文”授课活动的“八不准”对我震撼很大。
1、不使用PPT、配乐等声光电手段。
2、不因自己的教学预设,忽视学生接受情况而一味推进教学进程。
3、不因花哨的教学设计而使学生分神,要多使用教材。
4、不根据教师的兴趣确定授课内容,应符合当地学生的学习进度。
5、不将教师对文本的个人理解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得当。
6、不把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小组评分等作为课堂的必选形式。
7、不忽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
8、不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完整而拖堂。
这“八不准”,过目难忘!特别是第一条,让你感觉这如同一份执拗与时代抗争,或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孔乙己”式的组织宣言,相比于现在语文课上课就用PPT,导入就歌曲视频的方式,这简直就是一记重拳直击心脏。此后我便试着不用“声光电”手段,回归本真,精研课标,每节课的备课时间平均增加了一个小时,每次设计情节便不断用“十二字标准”来要求自己。
刚开始孩子们是不习惯的,他们说只干巴巴讲的语文课没意思。于是我便询问为什么用电脑的语文课有意思,他们说因为有时候能看视频能听歌,课件字体五颜六色,当我问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的时候,他们说几乎没有,都是等着看视频的。原来我们都只着重“声光电”手段的吸引力,但是这些并没有给课堂带来实际的收益,反而让有些学生分心他顾,让本该体验文字语言之美的时间浪费在了声光电上。
此后三星期,在一些语文课上我果断舍弃“声光电”,用黑板、粉笔和一张语文老师的嘴,为同学们解读语文之趣,当我再次询问学生的时候他们说,这样的语文课让我更加专注,这样的语文课让我茅塞顿开,这样的语文课让我思考的更多了。其实这种看似的极端知识强调,不是绝对。这种理念,是用一种极致的手段去提醒,去促进,去反思教学的本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淮南子》曰: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人任也。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其实教学便如同战争,一个团结的教研群体抵得住千军万马的攻势。
2017年的冬天,正在监考的我突然收到安老师通知,代表学校参加全区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比赛,比赛篇目是杨绛的《老王》,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半。当时我的心是惊慌的,陌生的篇目,去陌生的学校,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我该何去何从。安老师当机立断,立马找人替我监考,拿出课本让我熟悉文章,找出思路。整整一个下午我几乎把《老王》这篇文章背过了,还是没想出一个好的思路。这时候教研组的其他语文老师纷纷加入进来,和我进行头脑风暴,提供自己珍藏的课件,反复论证每一个情节的具体可行性,终于,当天晚上我有了备课雏形。
第二天,安老师主动拿出自己一个班进行试讲,所有语文老师都来听课,由于准备不充分,效果并不好。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我一一写在了自己的本子上,又进行了补充完善,那天晚上几点睡的已经忘了,只记得梦里老王给我托梦说:“小伙子不错,你快把我调查透了。”比赛当天,吕老师为了让我安心讲课,便于应对各种小意外,主动跟我去了比赛场地。结果不负众望,最终获得了青年教师比赛的一等奖,为学校荣誉墙再添荣光,但是我知道我只是这节课的代言人,荣誉属于我们语文教研组集体。
事后我询问过和我一起参加比赛的一些选手,他们备课没人指导,试讲无人听课,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两相对比,我更加感觉到身在一个团结教研组的幸运。此后在语文教研组的指导下,也相继荣获了全区作文比赛优秀指导奖、山东省省优秀作文指导教师等荣誉,让我的语文教学道路越走越宽,在这里我再次感谢你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于漪老师主编的《语文教师如何成长》这本书中说道:“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语文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