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苏博情结还得追溯到高一的某节美术课,老师播了介绍世界级建筑大师的中国作品的纪录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及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一个奇怪的强势的女设计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
我在大一的时候去听音乐会第一次进入到了广州大剧院,感觉有些失望,感觉大量的空间利用率不高。这次去的苏州博物馆则与我印象中了解到的一样赞。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门(入口)苏州博物馆新馆虽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但不是苏式建筑而是带有几何形状的钢铁构造的贝式风格,这使得与其所在的东北街的苏式建筑风格有些不搭。这点我走在东北街上的时候已经可以感觉到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地人觉得这个建筑不中不苏的原因,进而又因为耗电多花费大而对其好感降低。
但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有古风的简洁硬挺的现代建筑,所以觉得还不错。而且要造传统的苏式建筑我们现代人绝对是造不过古人的,旁边的拙政园已是中国园林典型的集大成者了,新博物馆这边出现的一些问题那边都没有,这点也是古人的智慧体现,我这回去看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具体会在园林篇交代)。
苏州博物馆新馆入门的中央大厅苏博坐落在东北街(步行街)上,比邻四大名园拙政园、太平天国忠王府,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苏博和忠王府都属于拙政园地界,清咸丰年间,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将拙政园改建为忠王府。忠王府原为苏州博物馆旧馆,现为新馆出口。
太平天国忠王府(新博物馆出口)东北街头有很多黄牛在卖拙政园的票,很缠人,这也是国内景点的中国特色了。这个时候你们就可以像我一样拽他们:”我看的不用钱!只是不幸从你面前经过而已,不行啊!“对的,苏博对外免费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 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遇上旺季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可上它官网免费预约),因为馆内限制每日参观人数。
在建造之初没人想到这里每天会有大量的游客来参观,可以说这是来苏州玩的必游之地。之所以如此,大概正是因为它吸引人的地方除了里边的文物,更是整个建筑本身。不然一般传统的博物馆是不会那么热闹繁杂的。
入馆之后,在大厅的服务问询总台抵押身份证换取蓝牙耳麦(解说结束归还领回身份证),等待免费解说员带我们参观主馆。我和小伙伴第一次去并不知道有免费导游,很多游客也不知道,也没有人提示我们,还是看到一大群人跟着一个穿着制服的小姑娘走着才意识到可能有解说。
有了蓝牙耳麦,导游不再需要拿着话筒大声解说,只需要像念诗一般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我们听着软萌的导游妹纸的解说,踱步在馆内了解到了博物馆设计上的特色以及文物的历史。
在等待导游的时候,我们可以透过大厅的大落地窗(上图最左边的建筑),岸边高低错落排砌的石片假山是贝聿铭得意之作,是借鉴米芾画册而创作成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局部放大了国画中远处的连绵群山,勾勒出形神兼备的”江南水墨画“,但必须像我拍的下图一 一样正面观看,图二稍侧或者把视野打开,看更大的景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屋面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最左边的建筑叫八角茶亭,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童年记忆,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而中国古代的塔和亭的平面都要偶数边数,所以选八角。而尽管取材于中国传统元素,但屋顶都是玻璃,这就是我觉得最现代的地方,像金字塔(卢浮宫那样的)的构造。这也是贝式建筑特有的风格。
屋顶贝聿铭不采用苏州传统的黛瓦和飞檐,而是通过内部玻璃、钢铁结构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
室内和通道上的六边形窗和落地窗不仅仅是窗子,而是窗景。让人在观赏文物疲劳想要休息时,也不觉得枯燥。体现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造型里外都与所处环境和自然融合。这也是因为设计师贝聿铭爱好园林景观,所以在设计时吸收了很多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这里用到的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的手法(具体会在园林篇交代),这些小景都让整个博物馆更加雅致。
特别是下图这面玻璃中间夹有苏锦的窗子,与外景相结合,呈现出烟雨江南的朦胧美的效果。
而到处可见的绿竹元素,让我想到了王维的名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晚年隐居于蓝田辋川,竹里馆便是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而得名。
除此之外,穿插在建筑间的竹林茅房庭园里,让人联想到的日式庭院的元素也很多。如日式枯山水飞石、踏步石、石灯笼,以及前边提到的“假山石片”、中央大厅门前的地灯。
石灯笼是日本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立式光明”的意思。石灯笼常被作为茶室的一种露天装饰物而广泛进入庭院装饰。
苏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只有一层,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4个常设展厅,里边的藏品都不大,所以都是小厅。至于馆中的藏品我就简单介绍自己比较喜欢的两件:
甜白刻花葡萄花果纹菱花口盘(明)这名字取得太贴切,真的就是一种双皮奶的感觉,很细腻的沉淀的白,浓稠密致得有甜味的通感。虽然我当场就想到了“傻白甜”这个词。
真珠舍利宝幢用来珍藏舍利子的宝幢,是三大镇馆之宝之一。“1978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一个封存已久的宝藏,宝幢即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所以三个顽童是分节将它带回家的,对它损坏严重。“
听讲解员说到这我不禁在心里骂那三个小孩了,因为这个东西真的太漂亮了,真的想不到有人会这么做,幸而后来修复好了,我们能在馆内看到这件宝物的真迹。我照片拍得不好,玻璃还反光,真的要近距离去看实物才能感受到那种惊艳,独具匠心,做工精良,现代人做不出来。
紫藤园
在通往忠王府的时候会经过紫藤园,里面的这株紫藤是明代江南四大材质之一的文征明栽下的紫藤的分枝,源引过来也是贝聿铭的设计。文征明是拙政园的设计者,博物馆的地界原本属于拙政园,所以会有他种下的紫藤。现在里边是喝茶喝咖啡的地方。可惜来的时候是冬天,紫藤没有开花。
苏州博物馆商店
作为粉丝,我还在紫藤园旁边的博物馆商店买了文征明大大的“周边”,文征明手植紫藤的种子,这可谓是活着的文物,春天我就把它种到自家阳台后边,正好那有一堵墙可以让它攀爬~除此之外还买了印有《三绝图》的名片夹,工作以后就能用了。同行的小伙伴还很羡慕我有周边可以买,而她喜欢的那些塔、门没有周边哈哈哈哈。
穿过中间的隔道就到忠王府了,我本身是不喜欢太平天国的,所以当初觉得就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的家能有什么好看啊,院子和房子都不好看,当然也确实没什么突出的。然后就直接走向出口,出去了。结果没几天我就被打脸了!这也导致我在旅程的最后早上还重新打的再来到这个地方。
因为那之前是拙政园,所以有文征明手植紫藤院,前边紫藤园的紫藤只是分枝,本尊在这。还有他和江南四大才子的其他三位聚会的地方。看到着也许你要问我到底喜欢这个老头什么,少时有名,但一个科举不顺,26岁到54岁十次应举均落第。最后仕途不顺,直接回老家作画写书去了。
最初是因为我练习他写的小楷,这货在书画文诗上是个全才,活到九十岁还孜孜不倦地练习创作,所以作品都很扎实稳固,造诣也很高。然后得知他对园林建设贡献很大,于是这趟苏州行成功路转粉~
“相惜相慕”,这里的用词让人很难不YY 文征明手植紫藤
*早晨假山池内前一晚未融化的冰雪碎屑
到了忠王府便可以感受到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巨大反差,不过能欣赏到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气质也挺好的,有种穿越的感觉。只是这边的院子、园林都回环曲折,看着地图和路标都找不到景点或者绕不出去,所以需要前期做足功课,不然就像我一样错过很多好东西,即使去了两次我还是错过了地下室和宋画斋。
我只是说一说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一两个小时的观赏肯定不能细致地看完每一个面,所以游记的介绍也不能面面俱到,最好地了解还是要各位看官”实地考察“。
总的来说,这真的是一个让你不虚此行的现代化博物馆。里面的千古宝物和悠悠历史让我们感叹敬畏,而珍藏着它们的这个精致的盒子也让我们流连忘返。
text | 颜浸
photo | 颜浸
pic | 部分外景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