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阅读指导师认证课程颇有缘,因为在学课程之前已经拜读了魏智渊老师的《儿童阅读三十讲》这本书,当时还带着团队老师一起读这本书,我们在一起阅读分享,这本书对我们每个人的触动都很大,所以看到这个课程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满怀期待地开始了本次学习,我发现文字变成音频之后,我对他的感觉更亲近了一些,而且对于书中的内容再次进行了复习和回味,自然又有了深一步的理解,那些打动人心的话再次在耳边回响。
我是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所带班级一直在做整本书阅读活动,我们班级是一个月共读一本书,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分享课。每天的第一节语文课课前有两个同学做共读书目的阅读感受交流,在整本书阅读中,我感受到我找到了和孩子共同的语言密码,我们有了共同的交流话题。这就促使我想进一步走进专业的儿童阅读。
一、学习历程
我是一名一线教师,白天学校的工作还是很忙的,没有太多的整块时间,但是我学会了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带学生下楼做操的时间,正好是20分钟,刚好可以学完一讲。上下班的路上,开着车的时候,也可以听音频。我就是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学完了整个课程的。
二、学习收获
长文挑战
在30讲的内容中,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长文挑战。今年我交五年级,接了一个新班,每次我都会布置预习的作业,预习的作业中就有回家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但第二天检查读书的时候,很多孩子读得是坑坑巴巴。他们要么添字漏字,要么读对了,但是语言的节奏和断句处理的让人听起来就有点别扭。当然这是他们回家没有认真预习的结果。但还反应出一个问题,就是他基本的朗读能力不过关,如果在中年级,甚至2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加入长文阅读的挑战。在长文阅读中,形成最初的语感,在不断的训练中,我想阅读速度也会提高。
海量阅读
在30讲的内容中,说服我的是一个误区。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前我们在很多次的习作教学中,总是认为多练习习作,多模仿别人的写作,作文水平自然就提升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总会给孩子出示习作范文,让孩子模仿,但我发现,这样做就会很容易一个班的孩子写的内容很雷同。还有的时候,即使给了例文,一部分学生仍写不出好的文章,课堂上给的方法他们似乎也没有完全掌握,这个时候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明明给了方法,给了例子,还是写不好呢?
听了讲解之后,我明白,我们平时进行的作文训练,是机械的,积少成多的线性发展模型,这种模型将学习简单地看成一个不断堆砌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但其实孩子从一个水平跃升到另一个水平,常常是经历了漫长的准备,然后在某一刻突然完成的,而对于写作而言,漫长的准备就是海量阅读。学生的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企望从一节课中就让孩子的写作飞速提升,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都会总是只盯着课本,觉得课内的内容都学不完,学不好,哪有时间来课外阅读。讲座中海量阅读的比喻太形象了,一下子就让我有了继续海量阅读的信心和勇气。他说海量阅读就是在语言中不断地建立连接或修筑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修筑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而是先修筑局部地区,然后再联结起来,成一个整体。这种理念彻底打动了我,我常常在想,不管他们以后会不会去读更多的书,但最起码在我和他们相伴的两年内,我们一个月至少一本,一年12本,两年也可以读够24本书。每次拿起这些书的时候,他们脑海中都会或深或浅地记得我们曾经的讨论和交流,我们那些共享的时光。若是这些阅读的种子能够种在他们心田,那就更好了,那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事情。想到这里,我突然看到了好多美好的画面。
三、学习实践
因为本来都有在做整本书阅读,听完课程之后,我再次实践的时候,我会更考虑孩子的自由写作,不会读完一本书,让孩子以写读后感结束。而是选择一些更开放性的内容,比如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可以以同伴合作,话剧呈现,也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还可以以演讲的方式。这就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有了深入阅读的动力。
用一本本好书,为孩子打开一扇扇门,让孩子的每一天,被温暖和新奇包围。这是一种自然的唤醒,一种文化的唤醒,更是一种生命的唤醒。让我们带孩子走进童书,走进儿童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