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独使君

作者: 3c呀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18:19 被阅读14次

      “树人未竟千秋业,笔阵雄于十万师”。

        漫步于台大校园,沉重的21声钟声飘过静谧的墓园,弥散在长长的椰林大道尽头,这里,长眠着一位奔游于政治间的奇才――傅斯年。逝者如斯夫,只有那钟声,还在诉说着这位英雄的过往。

        傅斯年,出生于中国大变革的时代,尽管当时甲午海战战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但是丝毫不影响成长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年少时就声名鹊起。他在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一类甲班就读,时任蔡元培任校长,并且傅在就读时接触到胡适、陈独秀等教授传播的新思想,这为他之后学术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奠定了基础。

    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大,算得上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的时候,受此影响,1918年傅与好友罗家伦等人创办《新潮》杂志,宣扬新思想。1919年,五四青年学生运动爆发,在校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就在此时,傅斯年以其独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脱颖而出,担任游行总指挥,以自己的力所能及去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不仅如此,新思潮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时,他撰文《文学革新申义》,以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义》,用手中的方寸笔杆,为新思潮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时,傅也是一位敢于去抗争的文人,当曹汝霖出卖山东的消息传来,作为山东人,他带领队伍直奔赵家楼胡同,控诉曹汝霖出卖山东的真相,并且火烧曹宅以泄愤。然而,一腔的爱国热情实在难以阻挡炮火蔓延到这片神州大地。日军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下令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的大片土地沦落于日军的铁蹄,而时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兼北大教授的傅斯年,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撰写《东北史纲》,证明东北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傅斯年的心里总是盛满了这片神州大地,他以文字作个,时不时地给敌人一击,虽不足以致命,却总算是尽了自己的爱国力。1946年,雅尔塔协议公布后,他又公开撰文,反对苏联侵犯中国主权。前线虽无男儿身,心满中华赤诚心。

    后来,投奔国民党并非他愿,却也是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只是,国民政府内部的明争暗斗,官场上的风云诡谲,让他痛心不已。面对江河日下的南京政府,傅老虎决定发威,傅大炮决定开炮。与蒋委员长对话,他态度坚决,丝毫没有退缩的意味,于是,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孔祥熙被他炮轰下台。之后,政坛大佬宋子文有贪污嫌疑,他又作反腐檄文《这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各地报章纷纷转载,举国轰动,不久宋子文下台。

    这样的壮举,自民国以来百年有余,绝无仅有。面对渐渐没落的国民政府,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不会觉得无可奈何,他以一个文人的姿态,向这些种种黑暗,发出无声的呐喊。

    有大爱,便衍生出了大恨。抗战胜利后,傅斯年执掌北大,他规定:凡做了伪北大教员的,复原后的北大一概不聘用。此话决绝,足以体现出他对国家爱的纯粹。

    1949年傅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任台大校长。仅一年后由于突发脑溢血救治无效死亡,享年55岁。他曾说过“归骨于田横之岛”竟一语成谶。蒋介石为傅斯年亲笔书写“国失师表”挽章。于是,一位名世奇才,在文章中摸爬滚打的文人,永远离去。他是民国时期的一颗星,用自己的光芒,一点点驱散周遭的阴暗。字字溢香,句句似针芒,散发着一个文人的革命情怀的幽香。

    台大的傅钟又敲了21下,因为他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三个小时是用来思考的”。钟声远去,心里对这位奔走在政治间的文人的崇敬之感却久久不曾散去。

    文/胡红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下英雄独使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dn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