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喜欢关注孩子什么呢?或者说最容易看到孩子身上什么特质呢?除了溺爱娇宠孩子的父母,大多数都容易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常常还是父母认为的不足。
欣赏孩子不揪小辫儿比如这位妈妈,知道孩子进步了,仍然看到状态“不太上心”,孩子在学校表现很不错,也对学习“不太上心”。我问她认为孩子不太上心的原因是什么,她说孩子总是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愿意再做妈妈另外安排的作业了。孩子通过思维认知训练,不玩手机,或者偶尔会玩一会儿手机,就是犯了“手机瘾”。为什么总是强调或放大孩子行为中不符合自己期待的部分呢?为什么总会忽略孩子行为中更积极的一面呢?
难免想起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看到两位妈妈在陪儿子练习篮球投篮。一对母子是中国人,一对母子是美国人。中国的男孩子显然是经过非常刻苦的训练的,接连投进去九个球,妈妈微笑地在旁边看着。忽然一个球沿着篮筐弹跳几下,从框外落下。妈妈非常生气,叫住儿子:“你是怎么回事?这个球怎么没有投进去?练习了这么多次都白练了?你为啥投到外面?……”一通训斥中,儿子沮丧地低着头。另一边的美国孩子也在头球,总是被挡板碰回,连续投空九次,第十个球终于投进去了!妈妈和孩子一起开心地祝贺。妈妈说:“儿子,你好棒啊!来给妈妈说说这个球你是怎么投进去的?”儿子自豪地给妈妈一面讲解自己如何投进去的,一面一次又一次地演示,投球的兴趣大增。
我无法考证故事的真伪,却知道这位妈妈是非常多中国父母的缩影。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妈妈,我怎么才能达到您的要求》。我能够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却无法认同很多人的做法。对成绩,对优点的视而不见,是怕孩子骄傲,或者认为孩子本该如此,看不到背后的努力。对不足放大强调,是想让孩子改了之后更优秀。可是,哪里又有完美没有缺点的孩子呢?完美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奉劝家长朋友们,别在孩子身上“揪小辫儿”了,揪来揪去,揪掉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揪掉了孩子做事的信心,揪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揪掉了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欲望……
我们不是一百分的父母,怎么要求孩子必须是一百分的孩子呢?接纳认同,放大优点,往往是化解不良行为的好方法呢。就如联系投篮的那个美国男孩,在有妈妈分享的成功的喜悦中,一次一次研究自己是怎么投进去的,相信他投进去的球,一定会越来越多!
欣赏我们的孩子吧!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拥有饱满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去做成长中的事情!
网友评论